曾国藩准备运用的主力,当然是鲍超的霆军,可是此时霆军在湖北金口发生了哗变,部分士兵脱离队伍并南下加入了反叛势力,鲍超也只好率领余部南下,协助左宗棠去对付太平军余孽汪海洋部。鲍超不能前来参战,曾国藩只好把淮军刘铭传倚为柱石;可是刘铭传根本不买曾国藩的账,他称病不来报到,而曾国藩也指挥不动他的军队。在万般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求助于淮军统帅李鸿章,经过李鸿章出面调解,刘铭传才同意出山,但他仍然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刘铭传的狂傲是有资本的,公元1866年,即清同治五年初,他率领淮军挺进湖北,击败了流窜到此地的捻军,收复了武汉北郊的黄陂县。刘铭传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但是并未对捻军的有生力量形成太大杀伤,捻军各部分别在张宗禹、任柱和赖文光的率领下,凭借其骑兵的机动性,纵横在河南、安徽和山东地区,不断滋扰当地官府、驻军和百姓。曾国藩虽然划定了防区和防线,也下大力气进行了统筹督促,但是仍然不能有效遏制捻军的游击作战,以致使他屡次受到了清廷的责难。
曾国藩除了要督师剿捻之外,还要处理军队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刘铭传和陈国瑞交恶令他颇费周折。刘铭传是个很能干的淮军大将,但他只听李鸿章一个人的话;而陈国瑞也是一员悍将,但他只服从僧格林沁一个人的指挥,现在僧格林沁战死了他就谁也不服了。曾国藩要想剿灭捻军,必须依靠这两支主力部队,但是他们之间不但各自为战而且相互开火,令曾国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曾国藩作为湘军祖师爷,不能率军剿灭捻军,反倒要给这些小字辈的将领说好话,这随他而言绝对是一种耻辱。
在曾国藩督师河南周家口一带的时候,他发现商水县地图上有一些叫做曾庄和曾楼的地名,便派人邀请当地的长者来大营会面。曾国藩的目的,是与这些本地曾氏认宗,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而这些乡野村夫的打算是,依附曾国藩这个位高权重的大佬,为本地曾氏修建祠堂,借以提升本家族的地位和声望。经过会面之后,曾国藩发现这些人太过势利,便不再对他们怀有好感,也就没有帮助他们修建祠堂,只是礼貌性地赠送给他们一些财物就算交代过去了。
曾国藩剿捻不利,捻军依然活跃在北方各省区,清廷便失去了耐心,慈禧太后遂任命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的钦差大臣的职务,而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的本职。曾国藩感觉很失败,便上表请求开去自己的本兼各职,慈禧并不想落个卸磨杀驴的名声,而且她还需要曾国藩来帮她处理两江地区的重要政务,所以她便驳回了曾国藩的请求。李鸿章利用以淮军为主体的军事力量,并运用曾国藩的整体方略,经过两年的围堵和追剿,最后才在左宗棠的配合下剿灭了捻军。
日期:2013-12-29 19:54:52
第三节 兴办洋务
曾国藩在奉命剿捻期间,并未放松对洋务运动的关注,他在回归两江总督本任之后,更是在处理日常政务之余,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发展洋务和漕运上了。众所周知,曾国藩筹建的安庆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洋务企业,等克复南京后他便把这家兵工厂迁至南京,并改名为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了整合洋务工业资源,公元1865年10月,金陵机器制造局被从南京迁往上海虹口,与李鸿章创设的炮局和铁厂合并,成立了闻名中外的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全的洋务企业。
公元1867年初,在曾国藩的统筹安排下,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厂,试着研制新式轮船。同时,为了培养翻译人才,广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曾国藩的关照下,江南制造总局下设了译书局。同年五月,为了扩大江南制造总局的规模,曾国藩会同李鸿章,把该局迁往上海郊区的高昌庙。在迁厂之前,曾国藩动员两江地区的财政资源,运用拆迁的手段,在高昌庙一带获取了大片土地,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发展奠定了地基。
曾国藩在两江地区的政绩,以及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都获得了清廷的瞩目;为了表彰他多年的功劳,公元1867年6月,慈禧太后下令授予他体仁阁大学士的头衔。并且,公元1868年,即清同治七年春,时年五十七岁的曾国藩,被慈禧太后升任为武英殿大学士。这是曾国藩一辈子所获取的最高职衔,他虽然为满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劳苦功高,但他始终没能爬山军机大臣的高位。我们作为局外人,是要为曾国藩鸣不平的,可这在他自己心里未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不管职务高低,同治中兴名臣之首非他莫属。
公元1868年9月,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的造船厂,研制出了第一艘国产渡轮。当这艘渡轮沿江西上,驶抵南京江面的时候,曾国藩十分高兴,他兴致勃勃地登上这条船,并给它取名叫做恬吉号。我们是很难理解当时曾国藩的欣喜之情的,因为这艘船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也预示着中国工业将要迈入近代化。曾国藩一生所期望的,无非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洋务运动,改变清朝积贫积弱的面貌。
江南制造总局虽然造出了大批的机器、枪炮和轮船,但以当时中国的工艺和管理水平,其投入的成本是很高,但是生存出来的产品质量是不高的。因此,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产生了分歧,曾国藩主张改进工艺和管理,大力发展国有工业;但是,李鸿章比较务实,他主张更多地直接采购国外先进的产品。除了与洋务派内部有分歧之外,曾国藩还与以理学大师倭仁为首的保守展开了论战,最终他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排除了来自这方面的干扰。
日期:2013-12-29 19:55:26
第十二章 天津教案
第一节 教案原委
公元1868年下半年,慈禧太后以咸丰帝的名义下旨,把曾国藩调任为直隶总督。曾国藩接旨之后,交接好了两江地区的政务,然后启程北上。曾国藩先去北京紫禁城,陛见了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同治,然后赶到保定就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号称天下第一督抚,统辖京畿周围重要地区,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出任该职务也就成了无可争议的疆臣之首。但是,此时湘军的地位已经被淮军所取代,而直隶地区的情况又不为曾国藩所熟悉,所以他在此地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曾国藩在主政直隶期间,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曾经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天津条约》签订后,西方各国获取了在天津地区传教的权利,从此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冲突。公元1870年,即清同治九年春夏之交,天津地区出现了少儿失踪现象。同年六月初,由于天气炎热,天津一带瘟疫流行,而儿童的抗病力较差,所以法国基督教堂下属的育婴堂收养的孤儿出现了死亡现象。这事虽然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新闻,但是并不应该成为盲目排外的导火索,可是愚昧而野蛮的国人由此制造了一场灾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