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
第35节

作者: 王第QQ87019347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12-29 20:09:59

  第二章 由湘及淮
  第一节 投奔湘军
  李鸿章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他深知仅凭安徽本地武装是不足以对抗太平军的,为了能够学到办团练的真谛,他不断给曾国藩写信,向这位威震全国的湘军统帅取经,并流露出来想要投奔恩师之意。曾国藩一向器重李鸿章,他当然不想让这位“才堪大用”的弟子战死在安徽,便写信请李鸿章来他的江西建昌大营报到。
  公元1858年底,时年三十五岁的李鸿章,只身来到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主要负责起草文书,成了恩师的幕僚之一。曾国藩虽然十分喜欢李鸿章,但他管理部众十分严格,所以也就跟这个弟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李鸿章习惯晚睡晚起,而曾国藩要求湘军每日早起共进早餐,李鸿章屡次称病不来,曾国藩便强令他服从安排。曾国藩毫不客气地对李鸿章说:你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李鸿章闻言之后十分惊悚,他为了能留在湘军大营便改掉了自己的恶习,尽早结束了他与恩师之间的磨合过程。

  李鸿章投奔曾国藩门下之后,开始并未单独统兵作战,而主要是帮助恩师参赞军机。后来,在太平军在扫荡安徽期间,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弃城逃跑,以致清朝丢城失地。在这种情况之下,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当然要参劾翁同书,以提振清军抵抗太平军的士气。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文笔好,便让他草拟奏疏,李鸿章写下了“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等份量很重的语句。

  曾国藩把李鸿章起草的奏疏上奏清廷,结果翁同书被充军新疆,从此李鸿章便与翁氏一门结下了仇怨;翁同书之弟翁同龢对他非常痛恨,而后翁同龢成了同治和光绪两朝帝师,他就借机掣肘李鸿章,为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埋下了伏笔。李鸿章与翁家的私交不错,但他没有因私废公,而是站在了恩师曾国藩一边,这就与翁家结下了梁子。
  日期:2013-12-29 20:10:22
  第二节 编练淮军
  李鸿章在曾国藩帐下,与湘军大佬左宗棠相处地不好,与水师统领彭玉麟更是水火不容,但他与李元度之间的交情不错。李元度本是曾国藩手下重要的幕僚之一,他奉命出战太平军时却轻敌冒进而又不听指挥,结果兵败如山倒。李元度兵败之后,曾国藩命令李鸿章弹劾他,李鸿章拒不听命,还为此与恩师闹翻了。

  李鸿章离开了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之后,返回了安徽战场,统领淮扬水师迎战太平军。李鸿章离开之后,曾国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分,便主动写信向这个弟子示好。于是,在公元1860年,湘军占领了安庆之后,李鸿章重归于曾国藩门下。而后,为了弥补湘军在湖南招兵之不足,曾国藩命令李鸿章回合肥老家招兵,于是李鸿章的淮军开始独立成军并崭露头角。
  在英法联军攻击北京之时,咸丰帝根据清将胜保的提议,命令曾国藩把湘军所部鲍超的霆军派往北京勤王。曾国藩不舍得让鲍超划归胜保指挥,又不能违抗咸丰帝的圣命,他向帐中幕僚询问对策,竟无一人能给出令他满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给曾国藩出了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先按兵不动再主动请旨,要求亲率大军北上。如此一折腾,咸丰帝逃到了热河行宫,而恭亲王奕与列强开始了谈判,勤王之议便作废了。自此之后,曾国藩愈加认定李鸿章才堪大用,李鸿章很快就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

  李鸿章回到合肥老家后,凭借他的声威名望和家族世交,迅速了招募了张树生、周盛传、刘铭传和潘鼎新等人的地方团练武装,组成了淮军武装的底盘。李鸿章将这数千人马的淮军带到安庆,曾国藩完全按照湘军的规制整编了他们,并交由李鸿章统领。除此之外,从太平军投降过来的程学启,由于不受曾国藩重视,便投靠了李鸿章。还有,曾国藩为了协助也为了监视李鸿章,还把自己的亲兵营韩正国部,以及湘军郭松林部配属给了淮军。至此,李鸿章以及成了统帅上万兵马的淮军统帅,并逐渐脱离了湘军的阵营。

  日期:2013-12-29 20:10:42
  第三节 率师东征
  曾国藩在攻占安庆经营安徽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李秀成也在扫荡苏南和浙北,并把军事触觉伸到了上海地区。为了抵御李秀成的进犯,上海成立了以美国人华尓为首的外国洋枪队(后来改称常胜军),这支武装虽然装备先进,但是人数毕竟太少,所以在保卫上海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华尓中弹身死之后,新任常胜军指挥官白齐文竟然投靠了李秀成,新任指挥官戈登是英国皇家退役军官,至此常胜军才算走上了正规。

  为了防止上海陷入李秀成之手,当地士绅便联合起来,委派钱鼎铭等人,前往安庆曾国藩大营求援。钱鼎铭在面见曾国藩之后,直接提出请求委派曾国荃前去上海,而曾国荃志在克复天京。曾国藩打算派鲍超前去,可他此时染上了疾病,其他湘军将领又不在身边。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便主动请缨,曾国藩也只好同意了。李鸿章的眼光十分明亮,他深知上海是中国工商业的中心,拿到了上海也就获取了最强的财政资本。

  李鸿章率领淮军赶赴上海并非易事,因为在安徽和上海之间是苏南太平军的老巢,从陆路通过是不可能的,走长江水路也有被太平军击溃之虞。为了能让淮军顺利抵达上海,上海士绅们便花了十八万两白银,租借了七条条外商小火轮,分期分批地往来沪皖之间,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部分淮军被闷死并耗费了大量经费),总算把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从太平军眼皮底下运到了上海。
  李鸿章率领淮军从上海黄浦江外滩登岸之后,立即引起了常胜军和本地士绅的哄笑,因为淮军的装备陈旧且军服残破,看上去就像一群叫花子。然而,李鸿章就是李鸿章,他立即命令军队集合,把威武雄壮的阵势给展现了出来。至此,常胜军官兵无不服膺李鸿章的治军之能,也对这支淮军刮目相看。
  李鸿章所部淮军到达上海之后,为了增强保卫上海的军事实力,由本地士绅出资,购买了一批先进的洋枪洋炮,用来装备这支淮军。支持,李鸿章的淮军成了当时中国最为雄壮的一支武装,虽然它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它的单位战力已经超过了湘军。从此,太平军不足为惧了,湘军也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一个属于湘军和李鸿章的时代到来了。
  公元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初,时年只有四十一岁的李鸿章,奉旨署理江苏巡抚,成了清朝最为富庶地区的军政方面大员之一。假如没有太平军祸乱苏皖,就不会有李鸿章编练淮军,那他就仍然是一名文臣京官,根本不可能迅速崛起。李鸿章成为江苏巡抚,只是他的淮军集团崛起的先声,一场宏大的功业正等着他去完成。
  日期:2013-12-29 20:11:24
  第三章 主政江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