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杰》
第50节

作者: 王第QQ87019347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鸿章没有加入帝党,他仍然属于后党的核心成员之一,这里面的原因有点复杂,笔者总结了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李鸿章之所以能成为晚清第一重臣,除了他的文韬武略和盖世奇功之外,主要有赖于手握皇权的慈禧太后的提携。其次,慈禧太后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她虽然摆出了让权归政的姿态,但是亲政之后的光绪帝仍然不敢违逆她的意志,慈禧太后手上的权力仍然能够决定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命运。再次,当时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在对外主张上是很接近的,都是本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处理对外事务,而帝党普遍主张“尊王攘夷”,不顾国力要求对外采取强硬态度。最后,帝党的核心成员是翁同龢,李鸿章与他之间的矛盾是难以化解的,而且李鸿章的淮军系统与刘坤一的湘军系统在国内军政格局中是有竞争的。

  公元1894年3月,全琫准领导的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了,以东学道徒为主力的朝鲜农民行动起来,反对朝鲜当局贪污腐化并驱赶日本驻朝势力。朝鲜东学党起义与后来中国的义和团运动非常相似,都是利用传统宗教的力量起事,打着排外的旗号搞乱社会秩序。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朝鲜国王李熙担心局势无法收拾,便派出使臣向清廷求援。而日本方面早就拟定了诱使清军入朝,从而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的计划,日本驻朝使馆翻译官郑永邦这么跟袁世凯讲:假如清国派军入朝平乱,那么日本政府一定不会干涉。在这种情况之下,袁世凯也向李鸿章求援,请求李鸿章派军入朝剿灭起义。

  朝鲜局势日益紧张的时候,慈禧太后正忙着筹办她的六十大寿,她命令各省督抚进献贡礼,并在皇宫和颐和园之间铺设亭台楼阁等景点工程,全然没把朝鲜危机当回事。这里面当然有慈禧太后的虚荣心在发挥作用,她就想过个隆重的节庆,以至于她说“谁让我不高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但是,这里面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慈禧太后要借机笼络后党势力。慈禧太后给李鸿章的赏赐是黄马褂和三眼花翎,今天我们看来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那个年代却是了不得的最高荣宠。

  李鸿章来不及为天恩浩荡的封赏感到快慰,因为他要着手应对朝鲜局势了,他首先调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数千淮军入朝,协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起义。叶志超和聂士成率部抵达朝鲜后,驻扎在汉城之南的牙山,会同朝鲜政府剿灭东学党起义军。根据公元1885年中日《天津条件》之规定,中国政府增兵朝鲜,是要知会日本政府的。于是,李鸿章电令清朝驻日公使汪凤藻,让他向日本政府作出通报。

  清军增兵朝鲜给了日本一个最好的借口,它宣布要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立刻调派第五师团大举进入朝鲜,并于公元1894年6月占领了汉城。袁世凯将日军入朝的消息电告李鸿章,李鸿章却未能作出明确指示,因为他不知日本方面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并且他总是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运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中日两国的军队进入朝鲜后,东学党起义很快就被扑灭了,李鸿章便通过外交途径照会日本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

  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理会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下令继续增兵朝鲜,一月之内派驻朝鲜的军队就达到一万多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仍然寄希望于和平途径解决问题,他一面电令驻朝清军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向英国和沙俄紧急求援,希望他们能制止日本方面的军事行动。英国和俄国果然介入了此事,但是日本政府也对英俄两国开出了合作条件,那就是打败大清后共享在华权益。在利益面前,英俄两国选择了中立,他们默认了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军事行动。

  在外交调停失败后,李鸿章必须面对朝鲜的危局,他向叶志超询问朝鲜局势的最新进展。叶志超向李鸿章报告说,中日两军在朝鲜对峙了多日,两国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并且,叶志超还向李鸿章和清廷报告了上中下三策,供李鸿章做出选择:上策是继续增兵朝鲜,准备与日方决战;中策是立刻撤军回国,把朝鲜拱手让给日本;下策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把叶志超描写为一个只会逃跑的废物,其实就从这三策的制定来看,他也算是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将才。

  李鸿章在对外政策上是个保守的人,他决定采纳叶志超制定的中策,命令清军放弃朝鲜撤退回国。在这种情况之下,总督朝鲜达十余年之久的袁世凯,急忙化妆逃回国内,以避免在军事冲突中被日本人给干掉。就在叶志超准备遵命撤军的时候,年轻的光绪帝亲自发话了,他训斥了李鸿章的消极避战,主张采纳叶志超的上策。既然皇帝都做出决定了,李鸿章也就不敢再违逆,他便委派手下大将刘铭传督办朝鲜军务。刘铭传是何等精明之人,他认为朝鲜之事不可为,便称病不就此职。

  李鸿章找不到合适的统兵大将,因此又陷入了犹豫不决之中,这次光绪帝发火了,他严厉申斥李鸿章道:你别畏畏缩缩的,假如你延误了军机,朕一定拿你治罪!在这种情况之下,李鸿章只好硬着头皮着手部署,他分别从天津、旅顺、奉天等地抽调总兵卫汝贵、左宝贵、记名提督马玉昆、副都统丰升阿等军一万四千余人,取道辽东过鸭绿江进军朝鲜平壤,另由天津抽调仁军、北塘兵两千余人,取海道进援牙山,并派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

  在李鸿章忙于应付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有个来自广东的医学博士来拜会他,此人就是后来的革命党领袖孙文。孙文求见李鸿章的目的,主要是献上自己的变法主张,希望能为这位中堂大人所重视。另外,孙文还有其他打算,如果变法主张不能实施,他准备通过李鸿章搞到一纸批文,从而可以顺利赶赴海外募集革命经费。李鸿章忙得焦头烂额,始终没工夫接见孙文,孙文便被迫惺惺而退。孙文离开李鸿章的府邸之后,将他撰写的《上李傅相书》在上海《万国公报》上发表了,然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排满的道路。

  公元1894年7月下旬,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护航的海军船只,并击沉运兵船高升号。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日本陆军又偷袭牙山清军,打得清军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同年8月初,光绪帝正式颁布宣战上谕,甲午中日战争于是全面爆发。
  日期:2013-12-29 20:26:27
  第二节 一败涂地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对于中日双方的国力和军力对比做了详尽的研究,并且它制定了一整套战备措施和作战计划;而我们反观清廷和李鸿章,几乎完全是被动应对这场战争,没有做好任何有价值的方案来。光绪帝提出了一个海守陆攻的方针,他主张在北洋水师的配合掩护之下,继续向朝鲜增派淮军陆战人员。李鸿章对于这套方针持排斥态度,不管是北洋水师,还是淮军各部,都是他在清廷安身立命的资本。因此,李鸿章制定的方略是保船制敌,同时对于向朝鲜增派援军也不甚积极,这就丧失了清军在海陆两个战场上的主动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