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
第6节

作者: 一剑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晨曦对这个观点也不赞同,他觉得,张晓飞幼年丧父,却能把武功练好,也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天生就是习武的材料。历史上,各个领域里,都有天才,都有无师自通的人。

  听着二人的辩论,苏今亮有点拿不定主意了,转头问我对此有什么见解。
  我摇摇头,一笑说:“我哪懂得这些。”
  “哎,谁懂啊?不是都不懂吗,咱们这就是猜闷儿,也是锻炼思维嘛。”苏今亮说。
  听他这样说,我起初仍然觉得好笑,但随即就有些悲凉,我张家武功竟然成了解闷的东西了。我这样想,并不是心胸狭隘,觉得我张家武功有多么不凡,不能成为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而是为文化传承的曲解和失落感到难过。于是,我到底按捺不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说,各类文化是相通的,尤其是传统文化,我不懂武功,只能从书法和茶道的角度试着理解一下。对于一个没练过书法的人来说,书法肯定是有秘诀的,而对于已经打定了书法基础的人来说,除了勤奋练习、认真思考和提高自己的心境之外,书法是没有秘诀的。书法是这样,所谓茶道也是这样,我听说传统武功大都有文化内涵,那么张家武功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我的这番话,令他们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良久,苏今亮忽然大声说:“你说的有道理,但不适合武功,武功到底是江湖上的东西,江湖上的东西,能不留手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这是古训!”
  “对啊!”赵成功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说,“武功再有文化,那也是武功,再说了,武功能有什么文化啊……”
  听了苏今亮这番话,就连朱晨曦也微微点了点头,但过了一会儿,又微微摇了摇头,然后便陷入了沉默。他也难以辨析,谁说的更有道理了。
  我的心再次陷入了悲凉,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就只好轻笑一下,继续给他们倒茶。

  赵成功和苏今亮仿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样,兴奋了好一阵子,然后他们都接到了老婆的电话,便匆忙而又满足地告辞离去。朱晨曦也因店里有事,随后离开了。
  此时,店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得以长长地叹息了一声,但我的那份悲凉,却没有随着我的叹息而去,反倒牵着我走进了更为幽深的回忆……
  日期:2012-11-29 16:48:15
  (八)

  清朝后期,晏营的张家拳在影州一带就颇有名气。
  到了民国,我的祖父张云昭,更是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将张家拳大胆改革,使其无论从拳法还是拳理上,都上了一个台阶。祖父还为其取了一个颇有内涵的名字——如一拳,从这名字可见祖父的胸襟和思想,但从那时至今,人们还是习惯以张家拳相称。张家拳是张家的,如一拳是大家的,但在人们顽固的思维里,别管这拳叫什么,它都是张家的。这是令我的祖父、我的父亲以及我都很无奈的事情。

  那时,祖父声名远播,前来切磋和学拳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切磋者,祖父一律谦逊、平和地对待,除了少数几个飞扬跋扈、不知进退的人,被他在无奈之际打翻之外,大多数人在与祖父几个照面之后便都心领神会,然后彼此一抱拳,便结束了切磋,外人根本看不出谁输谁赢。

  对于学拳的人,祖父大都来者不拒,并不如很多门派收徒那样严格,这不是祖父没有原则,恰恰是他极为高明的地方,他所改进和创新的拳法,可绝不是普通的技击那么简单。
  如一拳以桩功为主,旨在培养正气和圆融的力量,习练者须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步步踏实、一点一滴的进步,极为涵养性情和锻炼意志。那些奸猾取巧之徒,是根本无法坚持的;那些内心险恶而又意志坚强的人,大都也会因心性的问题,难以在进步的关口获得正确的力量,力量不对,那么关口自然也就过不去了。
  可正是如一拳的这个特点,令很多奸巧险恶之外的人也都中途放弃了,那种枯燥疲劳的桩功,他们实在无法坚持。并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因此认为,张云昭并没有传授真东西。
  据说,祖父曾为此失落过一阵,也曾再次强调,这桩功既是基础,又是最高层次的东西,如一拳没有所谓的秘诀,如果非要说秘诀的话,无非就是常常提起的那三个字:“定”与“坚持”。其中,“定”是指的信念和心性不为外界干扰,“坚持”则是指的意志力。祖父之所以用“坚持”而不是用“恒”,是因为他觉得,“坚持”是坚韧和秉持,比“恒”更为具体和直观。
  然而祖父的解释,没有令多少人信服,反倒使人愈加觉得张家拳是有秘诀的。
  在很多人看来,大多数技艺都有秘诀,而一旦拥有了秘诀,就可以迅速成就,甚至一步登天。

  这样,祖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平日里,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那些坚持习武的人身上。后来,那些人中有的成为了将领,有的成为了护卫一方的俊杰,有的则由武入文,由文悟道,成为了启迪人心的智者。
  到了1931年,日本侵华,祖父在如一拳的基础上,广闻博采、多方吸纳,创造出了一套简单易学而又杀伤力极强的“夺命十八式”,并开始广泛传授。
  这时,很多人议论说,看,张家拳到底是有秘诀的吧!如果没有秘诀,哪来的这些绝招呢?然后,他们又纷纷表示理解,老一辈的规矩吗,张师傅当初不传那也是对的,并且最终,他们觉得祖父在此时将秘诀公布于众,是无私的,是大气的,是英雄所为。
  抗战结束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乎各种传统文化乃至五四时期的新文化都开始遭受打击,直至被拦腰斩断,流传下来的,除了一些质朴的经验,便是程式化乃至表面化的道德,以及腐朽的糟粕……直到今天,我国国民在整体上,也没能让那口应有的元气得到恢复。那么,类似对张家拳这种,传统技艺都是有秘诀的想法,也就更为合理了,这也使得现在的人,距离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越来越远。

  这,才正是我悲凉的根本所在。
  我的这种悲凉,不是新近产生的,它已经在我的心中盘踞了多年。
  我曾尤怨过文化的断带,觉得若没有那段历史,我们国家和国民的精神,不会是现在这样不堪。
  后来,我又叹息传统文化在未断带之前的僵化和扭曲,但也因此发出了疑问:对于真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来说,僵化、扭曲与断带,难道有多么大的区别吗?
  这个疑问一出,我顿时感到了绝望。
  但在渐渐冷静下来之后,我将目光转向了自己,我惭愧地发现,我根本没有资格对这一切感到绝望,因为我本身便有僵化、扭曲和武断的毛病。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有时仍会悲凉,却不敢再度绝望,只是更为用心地做好自己该做的点点滴滴。
  现在看来,抛去有无资格绝望不说,我那时的绝望也的确是有些悲观了。
  回顾一下,僵化和扭曲固然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但从另一面来看,吸纳和修正也始终在进行着。而断带未必就是坏事,那是归零,很多时候,让一切从零开始,恰恰是必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