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48节作者:
随手太多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虞芮之讼是指的两个国家,称之为虞国、芮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虞国是西周封建的,西周时期芮地仅仅是芮伯的采邑。在文王时期,虞芮应该仅仅是两个氏族而已。至于虞、芮当时的地理位置,有很多种说法。李零在注周本纪时认为虞地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地在今陕西朝邑县南,也有观点认为都在今陕西陇县一带。个人观点,有虞氏应该在今山西平陆县,有芮氏应该在今山西芮城县,两地应该是挨在一起,不然官司很难产生。
这个故事成为周文王姬昌能够王天下的典型案例,成为儒家传诵的经典。因为它达到了儒家治国理念的最高标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治国为政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耻且格”的效果,这对我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我们国人法律意识淡薄、依法治国难以推行等等,这个我们就不扯了。
虞芮之讼的故事虽然很美好、很正能量、很积极向上,但其真实性着实令人怀疑。徐中舒先生就认为,虞芮之讼“有许多后人附会夸张的说法,可能表明这是通过和平方式用政治手段去控制的”,其实徐中舒的观点可能才是真像。
我们看后来的事情,就知道虞芮之讼是否靠谱了。虞国,据记载是分封给仲雍(周王季姬历的二哥)后人的。逸周书世俘中记载“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这样看来,很可能在周武王之前仲雍就已经被称为虞公了,那么虞国的分封应该在武王牧野之战以前。也就是说,有虞氏应该是被周文王征服了,然后把虞地分封给仲雍后人的。这和虞芮之讼和谐的景象是不相符的。之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虞芮之讼”,而不是“征虞伐芮”,一是因为周文王政治上的需要,二是后世儒家的粉饰。
有虞氏,是妫姓胞族下一个很古老的氏族。一般文献中认为这个氏族是五帝之一,帝舜的氏族。但是,从上博简?容成氏中看,有虞氏应该是帝舜之前的一个部落联盟首领的氏族。按照学者对上博简的解读,帝尧之后是有虞,有虞之后才是帝舜。据容成氏记载,有虞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孔子也有“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的说法。而且容成氏中还记载了一批更古的帝王,有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等等,共20位左右。
那么,虞舜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据学者们的研究,夏朝之前还有一个虞朝。王树民就发表过论文称,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而且不止王树民有此观点。还有学者认为,华夏的“夏”来自于夏朝,“华”则来自于虞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看来,虞舜就很好解释了,炎帝、黄帝…尧、有虞、舜、禹都是虞朝公推公选出来的君主,所以有虞舜的说法。但帝尧、帝舜并不是有虞氏氏族的,帝尧是陶唐氏氏族的首领,帝舜是姚姓胞族下面的一个氏族的首领,他只是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一个君主,前有有虞,后有大禹,只有有虞是有虞氏氏族的。因为有虞舜的说法,所以帝舜的儿子商均被大禹封在今河南虞城,也称虞。后来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地的胡公妫满,就是商均这一支,也就是帝舜的氏族。被周武王分封于蓟地的,就是陶唐氏,也就是帝尧的后裔。
再说芮。西周时,有姬姓卿士芮良夫被分封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号芮伯,周厉王之时有一个有名的芮良夫就是当时的芮伯。在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昝村镇梁代村有芮国墓地的考古发现。学者们常将此芮与虞芮之讼的芮混淆,实际上此芮非彼芮。也有学者认为芮良夫是周武王时的卿士,从文献记载看,芮良夫应该是周厉王时的卿士,但芮伯受封应该在周厉王之前。以目前的研究看,虞芮之讼的有芮氏应该是姜姓胞族下面的氏族,和芮伯的芮没有什么关系。
“五星聚于房”、“有赤鸟集于周社”、“虞芮之讼”…,条件变得成熟起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周文王姬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一件事——改制称王。
商帝辛三十三年,周国正式改制称王。按照当时的照潜规则,周改了法度、制了正朔,追封太王、王季。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交代,夏商周三代并不是都称王的,夏称后,商称帝,周称王,后世统一称之为王,所以很多书上都称商纣王,其实商朝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日期:2015-01-25 14:46:31
“制正朔”前面已经和大家交待过了。但是“改法度”我就不清楚了,貌似也没有人能搞的清楚。个人觉得大概周文王设立三公、六官应该差不多能确定。三公分别是师、傅、保,以师最为尊贵。六官按照周礼的记载分别为:天官冢宰(也叫大宰、太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其中又以天官冢宰最为尊贵,是六官之首,这六官就是后来六卿、六部的雏形。这六官应该是在周太王姬亶设置的五司基础上形成的,五司加上天官冢宰就是周礼的六官,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实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封姜尚为师,当时采邑在哪里我是搞不清楚了,称太公。封姬旦为傅,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后世称之为周公旦,按现在的习惯我们称之为周公姬旦。封姬奭为保,因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后世称之为召公奭,按现在的新馆我们称之为召公姬奭。
前面的几个人都是能确定的,但还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又不得不说的人——毕公,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通史)里说他叫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真伪请不要问我。从史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的记载看,他也是一个诸公之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他被封为六官之首的冢宰,也是公爵,因采邑在毕(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后世称之为毕公,但毕公并不是三公之一。姜尚之所以称太公,估计就是因为他是三公中地位最尊贵的。
至于周文王姬昌的登基大典我就不胡编乱造了,如果想看的话,可以打开电视,找那些弱智的古装剧,里面都有的,肯定比我编的还要精彩,而且上面的人还能动,你就把那里上面的人当作是周文王姬昌,下面的人当作姬发、姜尚、姬昌这些人就可以了。反正都是让过来、让过去,最后周文王姬昌被逼无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至此,周文王由地下党转为地上党,本着“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的革命精神,高高举起了与反抗商国的大旗,我觉得这里可以有掌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