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49节

作者: 随手太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1-31 18:32:27
  16 文王六师
  诗经?棫朴中有“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的诗句,这里的“周王”是指的周文王。也就是说,周文王时期周国已经有了“六师”。这在尚书、国语中也能得到印证,而左传中也有“周为六军”的记载。出土的铜器上又有“西六师”、“殷八师”和“成周八师”的记载。禹鼎铭文记述:鄂侯(名御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王(一般认为是指周厉王)曾以其“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

  主流观点认为,周王朝在灭商以后,西周时有“十四师”,分别为“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殷八师”和“成周八师”实际上是同一部队不同的称呼,因为时间的顺序有所差异。八师先戍守在殷,故叫“殷八师”,后又因长期戍守成周,故又叫“成周八师”。这样,诗经?棫朴中的六师就应该是金文中的“西六师”。但也有学者认为,“殷八师”和“成周八师”是指代不同的部队,杨宽、徐中舒等均持此观点。

  徐中舒先生认为:
  周王朝在灭殷之后,其兵力分配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以殷八师驻守殷王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东夷,镇抚殷人。…第二是以成周八师驻在周初营建的成周洛邑,主要是保卫成周,镇压南土。…第三是以西六师驻守西土,拱卫丰镐根本之地。…
  孰是孰非我也不知道,这也不是这一章节的重点,我们放在后面再讨论,大家只要知道西周时期有十四师和二十二师两种观点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西六师”、“殷八师”和“成周八师”中的“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
  在周礼中,“军”和“师”是两个不同的单位,五师为军,一师两千五百人,一军一万两千五百人,这是“军”和“师”在古代军事中的狭义概念。“军”和“师”还有其广义概念,指代一支军队,不论这支军队的多寡。此外,周礼中还有“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说法。
  根据周礼的记载,学者按照对“师”的不同理解,对于“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中“师”的解释,有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今文家取“师”的狭义概念,认为一师共两千五百人。古文家取“师”的广义概念,认为其中的师就是周礼的军,认为一师一万两千五百人。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同意今文家的观点。这样看来,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我们取其中某种观点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属于断章取义,且听我与你慢慢道来。

  要说清这个问题,先要从中国古代的兵制说起。我们古代兵制开始是征兵制,后来才有了募兵制。那么,何为征兵制,何为募兵制,两种兵制有什么区别?
  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区别,简言之,就是专职军人和兼职军人的区别。
  募兵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吴起对魏国的变法改革。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文侯在他的建议下,简募良材,以招募而非传统的征发组建了一支部队——魏武卒。魏武卒在吴起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列国谈之色变。魏武卒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魏国在吴起的改革下率先采用了募兵制,魏武卒是专职军人而非兼职军人,当时列国还都是兼职军人。

  魏武卒的选拔及其苛刻严格,选拔条件我们以后再说,不然到后面就没得写了。但是,一旦能够成为魏武卒的一员,将享受在当时看来非常优厚的待遇。国家对于入选的“武卒”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而且“武卒”还能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前提是,这些“武卒”脱离生产劳动,长期为国家的战争服务,直到战死或成为老弱病残,成为国家的常备军队。魏国也因为吴起的募兵制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这就是募兵制之始。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募兵制一定优于征兵制,宋朝就实行募兵制,结果对外战争一塌糊涂,经常不得已而纳贡媾和,北宋就亡于实行征兵制的金国,而魏国也并没有最终一统中国,今天我们国家也是实行募兵制和征兵制相结合的制度。

  在募兵制产生之前,春秋之前我国一直是实行征兵制的。征兵制和今天军队的制度有明显不同,说白了就是军民一体,战时为军,平时为民,军和民没有什么区别,民就是军,军就是民。
  春秋以前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国家是没有常备军的,只有一些王公近卫,人数也不多。这些王公近卫就是“士”,士本来是指代武士,到春秋时期才有了文士。那打仗怎么办?要打仗的时候直接从平民百姓中征调人马,组成军队,开赴前线。当时被征调过来开赴前线的军人没有工资,就来衣服、武器、粮食都要自己解决。有时候打仗打到半道,天气凉了,还得自己写信给老家,让老娘做件冬衣,老爹给送过来,绝对是赔本又赔命。等仗打完了,这些被征来的兵员摸摸脑袋如果还在的话,就各回各家种地,从事生产劳动,把那黄沙鲜血染过的武器藏在地窖里,希望再也不用拿出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