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10 11:55:11
那么,弘时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手法来写他的自传作品《石头记》的呢?这个恐怕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曹雪芹的改编作品《红楼梦》来进行反推了,我相信《石头记》的创作手法和思路或多或少会暗藏在《红楼梦》这部小说当中。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方法了。
我们知道,任何作品的写作思想和阐述特点都不是作者凭空而来的,其多多少少都会借鉴一些其他作品的思路和手法。从小说《红楼梦》第一回前面的那个引子内容来看,其在阐述方式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一个“通灵之说”,即借用一块无材补天的石头在红尘中一番历练的故事,写出了作者过去经历过的一段真实生活。
那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有哪部作品的阐述方式与《石头记》的“通灵之说”十分相似呢?那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写的一部传奇小说——《会真记》。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一部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很大争议的小说。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准备到长安赶考的张生游学到了蒲州,十七岁的崔莺莺偶遇,并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打动。之后,他便主动向崔莺莺表达爱慕之情,并通过莺莺的侍女红娘为他传递情诗消息。但这些都被崔莺莺拒绝并当面予以斥责。
正当张生感到绝望的时候,崔莺莺却突然有一天半夜来访,两人曲意缠绵、如胶似漆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莺莺又飘然而去,而这一去却又是十多天没有消息。于是张生就写了一篇三十韵的《会真诗》,并将还没有完成的诗稿通过红娘送给了莺莺。
从此两个人又在一起了。但是一个月后,张生准备去长安。崔莺莺虽然没有说出为难他的话来,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却令张生深有感触。
在长安呆了几个月后,张生从又回到了蒲州,再次跟莺莺聚在一起。经过后来的接触,张生发现崔莺莺虽然文才、技艺超群,但表面上却装成好像不懂的样子;虽然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与人应酬;虽然对张生情意深厚,却又从不表达。那种若即若离之态更令张生感到魂不守舍。
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离别前崔莺莺唯一一次为张生弹了一首曲子。但曲子只弹了几节,她便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琴,泪流满面地急步回到了母亲的住处,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了长安。他给崔莺莺写了一封信,不久便收到了崔莺莺的一封令人伤感至深的回信。张生便把崔莺莺写给他的信交给他在长安的朋友们看,于是当时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没有人不感到惊异的。后来,张生的好友元稹又接着张生的《会真诗》续作了一首三十韵的诗。当元稹问张生本人对崔莺莺的想法时,张生说:“大凡天之‘尤物’,不祸害他自己,就一定祸害别人。……,我自己的德行难以胜过崔莺莺这样的‘尤物’,所以只能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一年之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莺莺的丈夫转告,希望自己能以表兄的身份与她相见。可是崔莺莺始终都没有出来。
《会真记》的作者元稹,字微之,祖籍洛阳。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十五岁在长安应试明经科及第。元稹与白居易是同时代人,文学史上历来以“元、白”并称。其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被后人誉为描写男女情感的绝世佳作。
元稹的这篇《会真记》问世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曾引起很大的震动。许多人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应该就是元稹年轻时的一段真实经历,而主人公张生便是元稹本人。面对这些议论,元稹既不表示反对也表示不认可,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日期:2015-08-11 11:57:32
通过阅读《会真记》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张生对崔莺莺应该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否则的话他去长安之后就不会给崔莺莺写信,也不会在他与崔莺莺各自娶亲或嫁人之后,还提出希望与她相见。
而读罢元稹的《会真记》,我们还惊讶地发现,在创作思路以及创作手法上, “曹雪芹”的改编作品《红楼梦》,竟然与唐代的这篇小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深受它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到《红楼梦》借鉴了《会真记》的“虚设”小说人物的形式,以“幻造”的方式确立了作者笔下的人物。前面我们说过,几乎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包括与元稹同时代的人,都认为《会真记》的故事是元稹年轻时的一段经历,而且元稹本人对此说法也没有提出反对。因此,可以说《会真记》是作者元稹在借助一个虚拟的人物——张生,让其“扮演”自己去演绎一段自己曾经的故事。
那么《红楼梦》呢?难道不也是借助一个“通灵”之说,将一块“无稽崖”的石头“幻造”成宝玉去经历一段作者曾经的生活?原著《石头记》应该也是如此。因为《红楼梦》第一回里那段关于“石头”和《石头记》成书过程的引子,实际上就是来自于《石头记》的开篇内容。
第二,《红楼梦》或《石头记》所要表达的男主人公的情感与《会真记》里的张生完全相同。我们从《会真记》里看到,张生对崔莺莺是始自“淫”,终是“情”;而以《石头记》改编的《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警幻仙姑,不也是引导着贾宝玉先知“淫”而后知“意”,即“意淫”吗?而所谓的“意淫”,实际上不就是“情”吗?
人之情既有爱情、亲情、友情,也有闲情、柔情、衷情,还有幽情、伤情、悲情,……,而《红楼梦》里所表达出来的贾宝玉的情与《会真记》中的张生竟又是出奇一致的同一种情——忍情。可见,无论是改编而来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所表现的唯唯诺诺,还是《会真记》中所刻画的张生的矛盾内心,其实都是对男主人公忍情的隐写。可是,如果说张生的忍情源于当时唐代士大夫们攀附名门的社会风气,那么贾宝玉的忍情又是因为什么呢?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红楼梦》为什么要描写一个与贾宝玉完全一样的甄宝玉?其实仔细想一下,没有“真”哪来的“假”?没有甄宝玉哪来的贾宝玉?没有《石头记》哪来的《红楼梦》?!原著《石头记》中男主人公的忍情,应该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以及《会真记》里的张生一样,都是作者痛苦情怀的真实写照。
第三,《红楼梦》中的女性或《石头记》中的女主人公与《会真记》里的崔莺莺一样,对男主人公的情感似乎都很复杂。从《会真记》中崔莺莺给张生的回信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其对张生忠贞不渝的情意,但也从小说的其他地方明显地看出她对张生的若即若离。而崔莺莺这种若即若离的表现,应该正是她那种既想得到却又更怕失去的复杂内心的体现。
那么《石头记》的改编作品《红楼梦》呢?读罢“曹雪芹”的八十回小说,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小说里几乎所有的女孩子,不仅黛玉、宝钗,还有袭人、晴雯,甚至湘云、妙玉……,似乎都对贾宝玉有一种深深的痴恋,但又同样都与贾宝玉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曹雪芹”为什么要在他改编的小说里让这么多的女孩子都对贾宝玉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痴情呢?而在“红石”的《石头记》里,是否也有一个与男主人公若即若离的女主人公呢?她又为何要对男主人公若即若离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