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13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1-08 21:40:11
英廉,从名字上判断,他是满族人。实际上,他身上流淌着的是汉人的血统。
英廉祖先的出身,同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一样,都是“包衣”出身。包衣,指的是后金建立初期,满洲贵族强制征做奴才的汉人。虽然是奴隶,可是满洲贵族有一项传统,那就是他们所宠爱的奴才,都有提拔为官的可能。就像英廉和曹雪芹的祖先一样,奴才的出身虽然不好听,高官厚禄可是实实在在的。
说到这里,大家就清楚了,英廉确实是一个满语名字,事实上,他的汉族姓氏,是“冯”。
雍正十年,英廉考上了举人,此后从笔贴式(相当于今天的文秘类工作)开始,官职步步上升,直到被任命为“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英廉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转机。
江宁织造?熟悉曹雪芹家室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官职,曹雪芹的祖辈就是靠着这个职位发迹起来的。这份差使的职责就是承办皇室所需的一些绸缎,地地道道的肥差,
这么好的职位!英廉拒绝了。理由是“父亲年老”。(如果赴职,必须到江苏任职)
英廉的“迂腐”,恰恰搔到了乾隆的痒处。乾隆十分高兴,大清朝一直标榜“以仁孝治天下”,更何况,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可是人人争抢着要去的地方。
乾隆皇帝高兴的结果,是赠给英廉二品衔,并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此时遇到和珅)
这仅仅是个开始。
过了不久,英廉就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检察院+法院的总负责人),再之后,任命为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党政军一把手),东阁大学士(文官的最高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英廉还开创了一个历史:清朝从他开始,才授予汉人大学士职位。
不仅如此,英廉还兼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的职位,这就说明他不仅为官清廉、颇受重用,而且知识渊博也受到了乾隆的肯定。
后来英廉去世的时候,乾隆特赐白银5000两给他治丧,足见被信任的程度。
鉴于英廉的种种成就,他的传记很荣幸地被编入了清朝正史《清史稿》,这更是一份难得的荣誉和肯定,因为从此,他的事迹永不磨灭。
综上所述,英廉,是乾隆一朝十分青睐的优秀重臣。
英廉越是优秀,就越说明当时和珅的优秀,否则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人,没有理由走到一起。问题只在于:和珅与英廉,究竟是怎样走到了一起?
日期:2014-01-09 18:26:31
一个是苦寻孙女婿人选的达官贵胄,一个是贫寒无门的俊秀子弟,从哪个角度来说,两者的结合都能碰撞出一段非凡的故事。
遗憾的是,英廉如何注意到和珅?又是如何确定和珅为自己的孙女婿?已经成了一个谜。
唯有在野史笔记中,作家们将这段失传的故事演绎的惟妙惟肖,但那也只能是虚构的演绎,算不得历史。下面,就是一段野史上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英廉下朝,在乘轿回府的路上,看见一只恶犬正在撕咬一个少年,这条恶犬的主人不但不喝止,反而哈哈大笑地说到:
“你是借钱的啊,又不是小偷,这狗怎么楞咬你呢?”
只听少年马上说到:“我要是身着华丽的官服,穿金戴银,恐怕这只狗还要对我笑呢!”
故事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被咬的少年就是和珅,他原本要向恶狗的主人借些银两,没想到接待他的是恶狗。
不过,和珅机智敏捷的回答,让一旁路过的英廉不禁对他产生了好奇,等他再仔细打量这个少年时,不由得惊叹:天下竟然有这样俊美的男人!
和珅给英廉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以至于英廉对和珅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工作,逐渐地,英廉知道了和珅原本是将门虎子,奈何父母死的早,才会落魄至此,同时,英廉又从咸安宫老师那里打听到,和珅在学校学习刻苦,而且天资聪颖,在咸安宫官学中已经是出了名的博学多才……
看来和珅的口碑很好,但为了保险起见,英廉还是决定亲自考察考察。
于是,在一个和珅正在认真读书的午后,他突然被老师神秘地唤了出去,并不断地叮嘱他:有一个朝廷里的大官想要见你,叫做英廉,他可是当今乾隆爷非常喜欢的一位大臣,你可要好好表现……
不明所以的和珅被带到了英廉面前,迎接他的是一张久违的和蔼笑脸,眼前的这个所谓高官,却对自己关爱有加,不断问寒问暖,最后竟然提出,想请自己为他家新建的亭阁题写匾额。
和珅没有让英廉失望,题写的匾额不但书法刚劲有力,内容更是文才斐然。
接下来,英廉多次请和珅到自己的府上,以种种名义考验和珅的才学,有时候甚至要让孙女藏在屏风后,也考察一下这个未来可能的夫君。
当然,和珅数年苦读的成果,还是经得起多次考验的。
随着对和珅了解的不断增多,英廉越会发现更多的惊喜,也就越加肯定自己的判断。在一个他认为合适的时机,英廉向和珅坦白了自己的真实用意:想把自己的宝贝孙女许配给和珅。
和珅自然被感动地涕泪横流,马上拜倒在地,激动地开始有些语无伦次,随后说了许多感恩的话。英廉扶起和珅,告诉他:你今后只管努力读书,不必为生活上的事操心,等你学业期满,我就给你们筹办婚事……于是,接下来一切都如水到渠成了。
至此,这个动人的故事讲完了。
虚构的演绎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是人们虚构的,要多动人有多动人。
但现实的历史,不会容许出现类似英廉的孙女在屏风后观察自己未来丈夫这样浪漫的场景的,在那个年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不得孩子做主。而且,英廉想考察和珅,也犯不着让他去给自己家题写匾额,毕竟和珅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自己可是当朝的重臣,即使好说,也不好听。
真实的历史,虽然在这里留下了空白的遗憾,我们也无需遗憾,可能真正的历史不过普普通通,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在我们因缺憾而自由的想象中,英廉与和珅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尽可以虚构、尽可以演绎、尽可以动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