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14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1-13 22:03:29
当和珅得知英廉要将孙女许配给自己的时候,那一瞬间的喜悦,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同身受。虽然不知道和珅刚刚得知这个晴天霹雳般喜讯后的反应,但那种震撼的效果,如同几年前刚刚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区别就在于:
一个是悲,一个是喜;一个把和珅打入地狱,一个把和珅拎向天堂。
成为英廉的“倒插门女婿”,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于还没“过门”,和珅就享受到了。自从被英廉看中之后,和珅彻底告别了那些艰难度日的时光。在英廉的资助下,和珅兄弟二人随后几年的学习生活,终于成了单纯舒适的学习生活,不再为其他的事情分心,这一切,曾几何时,还是哥俩梦寐以求的镜花水月。
接下来的事情,曾经的和珅,连梦寐以求的资格都没有。
那一年,18岁,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和珅结婚了。
和珅的婚礼,自然是英廉一手操办的,这也就注定了这场婚礼即使再热闹,对和神来说都显冷清。父亲去世多年,过去那些走动的同僚,也渐渐不跟和珅家来往了,否则和珅也不至于四处借钱。所以,婚礼上前来祝贺的“嘉宾”,大半是看着英廉的面子。另外,当和珅携妻子“二拜高堂”的时候,早已远去的“高堂”,又一次触痛和珅的心。在这个大喜的日子,和珅应该带着眼泪。
但无论怎样,婚礼结束后,和珅与妻子进入洞房,一切的过往,在眼下的幸福中都暂时遗忘,和珅掀开妻子盖头的那一刻,也掀开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唯一可惜的是,和珅的妻子,即英廉的孙女,在正史中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野史的演绎中,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冯霁雯,但不足为信。由于英廉的汉族名姓冯,所以以后和珅的妻子,我们称她为冯氏。
中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官方修订的二十四史,遑遑四千多万字,如果再加上其它的史书,一个人要想全部看完,恐怕得穷其一生的经历。在如此浩瀚的记载中,属于女人的记载却相对少的可怜。
在正史中,只有跟皇室沾边的女子,才会留下记载,而像冯氏这种,虽是大官人家的正妻,仍然没有资格写进正史,唯一的机会,就是冯氏成为了贞洁烈女,丈夫死了几十年,仍坚持守寡,或者将“三从四德”发挥到了极致,树立了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楷模形象,才可能被写入《列女传》。
站在我们的角度,当然希望冯氏留下姓名和事迹;站在冯氏的角度,庆幸她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
日期:2014-01-16 23:29:37
虽然冯氏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她的身份和姓氏,但她带给和珅的,是三十年冷暖与共的温馨陪伴。
在所有关于和珅与冯氏的记载中,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正说还是戏说,无论是喜欢和珅的作者,无论是厌恶和珅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和珅与冯氏的感情很好。
这种感情终和珅一生、终冯氏一生,在未来和珅三十年的人生中,不管我用笔墨记载了多少和珅的兴衰荣辱、宦海沉浮,抑或是多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不要忘记,和珅的生活中一直有一个温暖的去处,那里有和珅深爱的冯氏,而她也深爱着和珅。只是由于写作的需要,冯氏将从和珅之后的事迹中“忽略”,直到这个帖子的尾声,我们又能见证和珅夫妻二人深厚的感情,不过那时已经是和珅人生中波云诡谲的最后岁月。
书归正传。这桩美满的婚姻,对18岁的和珅来说,带给他的绝对不是一个妻子、一份丰厚的嫁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份迟来的关爱。
在和珅的世界里,可能只有出生后的三年里,他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无微不至的关爱,因为那时他的生母还健在,他还是一个“少爷”,一晃15年过去了,15年里的风风雨雨、人情冷暖,让重拾关爱的和珅,倍加珍惜。
更何况冯氏不是村姑野妇,而是英廉精心调教出来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与和珅举案齐眉。相信在和珅相拥冯氏的某个不眠时刻,望着楚楚动人的妻子,暗自慨叹:我和珅何德何能,能得妻若此。
的确,此时和珅何德何能?说到底还只是咸安宫的一个刚刚脱贫的学生。但,和珅开始行动了。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古人眼中的“人生四大乐事”,前两件可遇不可求,第三件和珅已经奢侈地享受到了,剩下的一件,没有运气、没有眷顾,将要靠和珅实实在在地去争取了。
结婚后不久,和珅参加了科举考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