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8-13 23:32:27
1891年5月31日上午10:00,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和宗教祈祷仪式在俄国远东重镇海参崴正式举行。头缠纱布的尼古拉皇太子为这条铁路打下了第一颗道钉,并亲手倒空了第一辆装满石渣的手推车。
西伯利亚铁路总长928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铁路,没有之一。铁路纵贯欧亚大陆,欧洲的起点是莫斯科,途中穿过辽阔的松树林、跨过了乌拉尔山脉、穿越了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彼岸的海参崴。这条跨越了8个时区和16条欧亚河流的大动脉被称为俄罗斯的“脊柱”。
西伯利亚铁路建筑施工时间长达13年。之前华工因为修建美国太平洋中央铁路出了名,俄国多次派人在中国的河南、山东及东北招募工人,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基本都是华人完成的。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包括日本和中国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当时的沙俄一直觊觎朝鲜和中国的满洲地区。对于东方人而言,通过冰冷的铁轨往西方望去,北极熊那毛茸茸的黑影已经渐渐变大乃至清晰可见。
西伯利亚大铁路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长。1863年西伯利亚人口仅为286万人,到1914年已达962万人。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随后就有了甲午战争,接着就有了俄国牵头组织的“三国干涉还辽”。历史无数次证明,这样的卖力表现之后往往包藏着更大的祸心。因干涉还辽“有功”,俄国迅速获得了清政府的“芳心”。1896年6月,脸上还带着枪伤痕迹的李鸿章作为大清钦差头等大臣出使莫斯科,参加脸上同样带着刀伤痕迹的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枪伤和刀伤都拜日本所赐。赴俄期间,李鸿章秘密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共同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该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条约有效期为15年。
初看起来这俄国人真是大公无私呀,堪称白求恩的祖先。可接着条件就来了,俄国提出:为了便于运输军队,俄国要在中国境内修建一条通过黑龙江和吉林到海参崴的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俄国中东铁路工程局进驻松江平原上的香坊田家烧锅,这里后来成为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交点,最后名字叫哈尔滨。
传闻俄国人为此还给了李鸿章300万金卢布的贿赂,后来证明纯属子虚乌有。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后来的个人回忆录中对此事给予了否认。我感觉作为俄国名臣的维特不至于为此事说谎。
事实上李鸿章确实是带了200万金卢布回来的。为了给大清一点甜头,沙俄慷慨地承诺东清铁路的收益要给清政府分红,无论盈亏每年分红25万,先给200万压住心慌再说。李鸿章的200万就是这么来的,估计这也是清政府第一次从列强那里往回拿钱吧。
1897年11月,德国抢占胶州湾。一个月后,1897年12月15日,来自海参崴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以德国人同样的方式驶入大连和旅顺口。俄国人进驻的理由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由于之前德国人对胶州湾的行动,作为好朋友,俄国人有义务协助清政府保护其领土。此举让俄国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常年不冻港,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人几百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说了半天,我们忘记了夹在中间的朝鲜。甲午战争和之后的“三国干涉还辽”让朝鲜发现,日本打败了大清证明比大清牛,俄国人就没打吆喝吆喝日本人就下了软蛋,看来俄国人更牛。因此朝鲜采取了日益亲俄的对外政策。当时朝鲜实际上是国王李熙的闵妃在掌权。在闵妃的支持下,俄国先后在朝鲜开办银行、派遣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等,这当然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在日本的授意下,1895年10月8日,朝鲜爆发“乙未事变”,有日本背后支持的暴乱分子冲进皇宫砍死闵妃并焚烧尸体,之后亲日政府很快组建。朝鲜国王逃入俄国驻朝使馆避难。
当时大清早已没有了在朝鲜发言的机会,在这一舞台上唱戏的主角变成了俄国和日本。“乙未事变”之后俄国与日本达成了妥协,约定两国一致对朝鲜进行改革,俄国取得了在朝鲜驻军的权利。这和甲午战争之前的情形有几分类似,只是大清国变成了俄国。说实在话,那时候的朝鲜几乎还属于蛮荒之地。随后由于俄国将注意力逐渐移向油水更大的满洲地区,日本实际上控制了朝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