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慈禧老太一怒之下,创世界记录地对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宣战,给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大好借口。俄、德、英、美、法、意、奥、日8个国家互相勾结,决定出兵镇压。8月初,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是为“庚子事变”。
北京那边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借此机会,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征调16万大军分六路入侵满洲,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远征军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公然叫嚷:“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当时清廷京畿危急,根本顾不了东北,东北仅有的9万余兵力也根本无法抵挡沙俄的进攻。1900年8月3日,俄军占领哈尔滨,8月29日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10月1日占领沈阳,10月4日占领锦州。10月6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东北三省全部为俄军所控制,1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丧敌手。
相比起日本人的凶残,俄国人一点都不逊色,著名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即发生在这一时期。
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军却赖着不走,图谋永远独霸我东北,实现其所谓“黄俄罗斯计划”。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先后提出“正义抗议”,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不得单独与俄国达成协议。最激动的毫无疑问是日本,他们慷慨地承诺:日本将在任何情况下帮助清政府促使俄军“及时、全部”地撤出满洲。这次俄国确实太过分,连盟友法国也对俄国的举动表示不满,提出如果俄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将削减甚至取消对俄国的贷款。
沙皇俄国可谓众叛亲离,四面楚歌。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与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同意分三期从东北撤兵,1年半撤完。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在撤兵期间的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接着又重占奉天。俄国甚至声称不惜为此一战,摆出一副独占中国东北的架势,其矛头无疑主要是针对日本。
欧洲另一强国德国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德皇威廉二世(也是尼古拉二世的表哥)试图通过让俄国对外战争来削弱俄国的实力,于是开始暗中唆使日本对俄国开战,通过日俄之间的争斗迫使俄国调开德俄边境的军队,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也就是所谓的“引祸水外流”。纯粹两面派的德国同时积极怂恿沙俄对日本强硬。在一次与尼古拉二世的会晤之后,威廉二世甚至在乘坐的皇家御船上打出了一条挑衅性的标语:“大西洋上的海军上将向太平洋上的海军上将致敬。”
素来与俄国不睦的英国由于在之前的布尔战争中元气大伤,也想借助日本的力量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一贯骄傲自大的英国竟然愿意折节下交,主动提出与日本结成同盟。1901年7月15日,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伯爵在伦敦向日本驻英国公使林董提出了两国结盟的建议。对于日本来说,能攀上这样的富亲戚当然是求之不得,一个愿娶一个愿嫁,按道理这样的事情应该像西门庆遇上潘金莲,一拍即合。
事实上日英同盟并没有马上达成,阻力不是来自英国竟然来自于日本。领头反对的就是一贯亲俄的伊藤博文。伊藤清楚,与英国结盟就预示着同俄国开战,——就像将来与德国的同盟就预示着与英美为敌一样。伊藤不愿意日本被英国人当枪使。为了缓和与沙俄的矛盾,1901年11月,伊藤博文决定亲赴俄国进行斡旋。
此时的伊藤虽然已不再是日本首相,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远赴俄国的伊藤受到了近乎耻辱的冷遇,在宾馆里住了整整一个月都没人搭理他。在终于见到俄国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后,伊藤提出,以承认俄国在满洲控制权的同时,换回俄国对日本控制朝鲜的承诺。拉姆斯多夫很爽快地回答了“不”。俄国人说,满洲是我的毫无疑问,但朝鲜也不是你的。最后拉姆斯多夫强调,俄国永远都不会让日本吞并朝鲜。
伊藤听完这些话后沉默良久,黯然回国,从此不再反对日英结盟。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当英国和日本分别对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保持中立。如果有第三方加入对手的阵营,则中立者参战。说白了英国人就是说,日本你放心和俄国打,我旁边看着。如果法国参战,我打法国。条约的有效期是五年,也就是说,日本必须在1907年之前完成和俄国的战争。
条约签署的当天,日本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提灯游行,举国庆贺。用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话来形容就是:“高兴得就像是一个穷孩子被过继给了一个大财主当养子似的。”
当时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但在世人眼中还不过是土老帽、暴发户而已。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美国也曾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野蛮地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满洲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已经悄然地站在了日本和英国一边。有了英国和美国的支持,日本至少有了一条保证,那就是不用再担心像在甲午战争之后那样,辛辛苦苦抢来的“胜利果实”被更大的强盗掠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