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这一回中提到茗烟为了逗宝玉开心,去书坊里买了许多古今小说给贾宝玉看,其中就包括《会真记》。于是一日早饭后,宝玉便“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这段描写清清楚楚地表明贾宝玉读的是小说《会真记》,而不是剧本《西厢记》。但此后书中却说宝玉“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这里“落红成阵”应是《西厢记》的戏词,在小说《会真记》中是找不到这样的语言的。同样,后面宝玉说的“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以及黛玉说的“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头枪”,这些显然也都是戏曲语言。
于是,小说中此处就出现了贾宝玉之前携带的是小说《会真记》,之后却变成了和林黛玉两人在大观园里“共读西厢”这样的矛盾。那么,宝玉和黛玉两人到底看的是小说《会真记》呢,还是戏剧剧本《西厢记》呢?我认为应该就是小说《会真记》。因为这一回开始的时候就写道宝玉携的《会真记》是茗烟去书坊里买的许多古今小说之一,这就明确了是古今小说,而不是剧本;后面又说林黛玉“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这里所谓“十六出”是指十六出本的北曲《西厢记》,共计四万多字。要想认真看完这十六出本的《西厢记》,并能记住里面的一些戏词,没有半天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林黛玉再有本事“一目十行”,也不可能“一顿饭功夫”就看完了。因此,能让林黛玉以如此快的速度读完的书,应该是不到四千字的小说《会真记》。
于是我们就有问题产生了:这样明显的前后矛盾,难道曹雪芹就没有什么察觉吗?以“曹雪芹”编撰《红楼梦》的文才来看,他也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呀?那么答案就只能有一个,即这种“错误”应该是曹雪芹故意而为!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我们去读一读元稹的小说《会真记》,让我们在《会真记》中去寻求答案。
日期:2015-08-14 16:11:08
其实,对于《会真记》中张生抛弃崔莺莺的行为,唐代的士大夫们是十分赞同的,而提出对其进行批判的观点仅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秦观、毛滂以《会真记》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些诗词,对崔莺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至此之后,人们才开始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大加鞭挞。
到了金代,董解元在《会真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并对《会真记》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也衍变成了争取婚恋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
而到了元代,戏剧更加发达。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官调》的基础上,把崔张二人的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剧本北曲《西厢记》。
明朝中期,由于南曲盛行,北曲已基本上成为绝唱,因而王本北曲《西厢记》也将面临失传。于是,李日华、陆天池等人便着手将北曲《西厢记》改编成为南曲,将其重新搬上了舞台。因此,我们目前在舞台上看到的《西厢记》实为南曲“西厢”,而北曲“西厢”则早已退出舞台,仅保留下了剧本。
由此我们得知,《西厢记》虽然改编于《会真记》,但两者之间除了人物的姓名保持一致之外,其他无论从内容形式到人物的形象性格等等均已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异,作为小说和剧本全都读过的“曹雪芹”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因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出现的这个“纰漏”,应该说是“曹雪芹”的一个故意之“漏”,一个有意之提醒:即与《西厢记》改编于《会真记》一样,《红楼梦》也同样是改编于《石头记》,而且除了保留了一些个别人物的名字之外,两者无论从内容形式到人物的形象性格等等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是,“曹雪芹”为什么要给他自己所改编的这部作品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呢?其实,我们不仅从书中贾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上看,其生活的地点明显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绝不是南部城市金陵,而且小说所描写的有名有姓、可圈可点的女子也远远不止十二人,况且“曹雪芹”也没有特别指明是哪十二位女子。可能有读者会认为:这里所谓的“十二钗”应当是指《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因为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副册和又副册中女子,即香菱、袭人、晴雯,其所用的笔墨和关心的程度都远远超出有些正册中之人物。比如,“曹雪芹”对正册中的迎春和惜春的描写就很少;而元春也只是在她省亲时重点提到,其他只是一笔带过;对妙玉的描写也只有那么淡淡的几处;而秦可卿则除了神秘的死去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她有什么事迹特点;至于“长不大”的巧姐儿那就更没什么可写的了。
既然“十二钗”并非身处金陵,又并非特指哪十二位女子,那么所谓“金陵十二钗”
的原意是否就有可能并不是指的“金陵地区的十二位女子”呢?这样的话,对于“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我们就不能从它的字面意思上来考虑,而要从谐音上来思考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