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5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日期:2014-01-13 09:42:19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一 群阉从龙(5)
前文讲到,相士袁忠彻给太监李谦相了一面,说他马上要升官,果不其然,时间一到,马上官运就动了——
李谦非常感激,拿出许多宝贝来报答袁大师。袁忠彻也不推辞,大大方方笑纳了——这不他该得的嘛!在皇爷驾前当差,做甚生意都容易,大师这回又赚哒。
其实在处世做人上,袁家公子远不及他父亲老成。神相袁珙得皇帝之信任更深,但御前那些悄悄话,老袁从来不对外人轻泄一句,更不敢拿机密消息做本钱,来换银子使。所以袁珙历经洪武、永乐之际的政治波澜,慈航得渡,保得身家平安。而他的公子,虽然道行也高,但就是为人机根外露,喜欢自炫,好借相术来拉关系、卖人情。人的舌头就几根大筋,是不长骨头的,可在袁忠彻嘴里一翻滚,在人听来,便极有“骨感”——谁不知道,大师的话常常“谈言微中”,是不可轻忽的?
但久而久之,袁大师这德行就讨不到好,他后来在政治上失了意,被打发回老家,在赋闲之中,百无聊赖,才写了一部意淫的《古今识鉴》。为何我说这部书属意淫之体呢?缘因其中许多事都是他自说自话,把他父子的“神技”吹得呀,好似小母牛上炕——牛逼烘烘!好像老袁只要往人脸上觑一眼,就能知道人家肠子上有几道褶;在自费刊印这部大作时,他还私自冒用“敕撰”(即奉旨编撰)二字,典型是失意之人的聊以**。
还说李谦。李谦自当上太监,衣锦还乡,风光得意了一把,不过好日子也很快到头了。
这回袁忠彻不当喜鹊,当起乌鸦。那是永乐十二年的事,年初朱棣再次筹划北征,在扈驾随员的名单里,有李谦的名字。袁忠彻看见了,急忙进奏说:“臣观李谦眼睛之下横着一道赤黑之气,直贯入耳朵里,恐致颠踣,不可带他赴敌。”
我因为不信袁大师的手段真有那么高明,不得不用恶意来揣测他进言的动机:他是给李谦下药呢!可能此时他与李谦已有了嫌隙,想皇帝疏远他,遂找了一个所谓“赤黑气入耳”的借口,把李谦抹黑为不祥之人。可是,黑气入耳难道像妖精入洞,是容易察觉的吗?假若李谦洗把脸,再抹些雪花膏,这道气还有吗?此次亲征,随驾者有数万之多,难道就李谦一个人脸上妖怪纵横?难道都要袁大师一个个地都相看检验?还不累死他!这不无稽之谈嘛!
日期:2014-01-13 09:51:41
朱棣听了,便把李谦找来,对他说:“袁忠彻相你有难,临阵慎勿轻进。”还是同意他扈从,但教他临阵时,小心轻进,怕有失蹄之虞。
李谦这回是不信袁大师了:谁想疏隔他和皇帝之间的联系,便是奸佞和恶人,自然也是神棍和骗子。袁忠彻没想到,皇帝竟把他的相语直接告诉了李谦,他打的本是冷枪,却不小心消声器掉了,轰的一声巨响,令他又懊悔又害怕,知道把李太监给得罪了。像袁忠彻这种人,干的就是泄露“天机”的活儿,本就是小偷小摸,所以他害人也喜欢施放暗箭,不喜欢明里刀枪。
得罪李谦可不是好玩的。李谦是皇太子的人,在永乐初年还陪皇太子受过许多委屈,皇太子地位渐趋稳固,他也开始得到重用。他目下以都知监太监的身份,陪侍在皇太孙身边,是未来皇朝引领风*的人物。
皇太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即未来的宣宗),深得朱棣喜爱,已将其破格立为皇太孙。皇太孙原是建文帝居储位时的名号,因为建文帝与太祖朱元璋是爷孙关系,所以立他为储,就封他为太孙。而今永乐朝既有皇太子这位继承人,似无必要再立一位皇太孙。因为中国人是不讲究“顺位继承”这一套的,将来皇太子当了皇帝,他可以自己再立皇太子,何必老皇帝多劳,在太子之外再立一位太孙?然而朱棣这一封,具有双重意义:首先,给皇太子的地位加上了双保险,储位的觊觎者基本上可以死心了,就是废掉太子,储君之位还是在长子这一房,不会落到第二房汉王高煦那一支去;其次,确立了朱瞻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即提前确立了未来两朝皇帝的人选,先长子高炽,再长孙瞻基,如此传承。
李谦是监国皇太子的旧人,又服侍着深得皇祖喜爱的皇太孙,他的政治前景一派光明。袁忠彻得罪了他,将来还会好吗!
日期:2014-01-13 10:07:09
十二年的北征,为了培养、锻炼未来皇朝的掌舵人,朱棣把小皇孙瞻基也带上了。李谦是太孙宫里的负责人,他所任职的都知监,又掌管着皇家扈从禁卫,相当于御前带刀侍卫,自然对皇太孙的安全负有直接的责任。加之李谦刚被袁忠彻蛰了一下,那一痛应该令他愈加警觉,百倍小心才是。可他急于立功,也为了让皇太孙在皇祖面前显摆一下“武功”,居然带着太孙引兵出战,与蒙古兵在九龙口发生小规模的遭遇战。
这一下让袁忠彻抓住把柄了,他马上进言,说李谦太胡闹,圣上已经提醒过,教他临阵时莫要轻进,莫要轻进,他居然还挟持太孙殿下,贸然抵敌作战;李谦一人死了不要紧,可太孙为国家之本,一旦“乘舆失陷”,纵然将李谦碎尸万段,亦难赎其辜啊!
袁忠彻以一个成功的预言家兼义愤忠臣的身份,在皇帝面前给李谦进了伐命的猛药。朱棣闻言大惊,仿佛他的乖孙儿就要被李谦害死了,连忙飞檄急召皇太孙回营,不许再战。然后把李谦大骂一通,按照他的暴脾气,还不知道怎样“死奴才、贼配军”的乱骂呢。
恰在这时,皇太子的地位再一次发生危机。七月里,大军入关,太子从南京派人前出到沙河(今北京昌平区)来迎。八月初一,朱棣回到北京,在奉天殿受贺,然后大赏从征将士。这一仗号称大捷,其实根本谈不上捷,九月里朱棣还被迫对从甘肃到开平、辽东各边的防守做了重新安排,这表明他持续的北伐,根本没有转变北边的军事形势。
回师两个月了,风平浪静,突然在闰九月,一阵风暴从内廷狂飙而发,朱棣以太子遣使迎驾迟缓为由,下令将东宫内外辅臣黄淮、杨士奇、金问、杨溥、芮善等人下狱。
据说这次风暴由汉王高煦挑拨而成,其详情不知,但对东宫的打击异常残酷,除了杨士奇很快获释外,黄淮、杨溥等人在牢里一坐就是十年,直到太子登基才得到释放。朱高炽的地位一时岌岌可危,这是他自登储位后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
对皇储的打击也波及到太孙宫里,储宫一派肃杀恐慌。李谦想起皇上指责他陷太孙于险地,宣称回銮之后一定严办他的话,惊惧不已,竟然上吊自杀了。
他的死,除了自动消失,除掉了袁忠彻内心一大隐忧,还为袁大师的大著添加了一条鲜活的例证。其实,李谦之死,堪称冤枉乎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