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6节

作者: 苕木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7-4-2 15:23:49
 
  十三、高手过招推太极
  在周公解决三叔的问题时,姜太公和召公也并没有闲着。两个人一边调兵遣将防守王城,一边商量阻击周公的对策:在周公锋芒正锐的时候,既应当避免与之正面交锋,又不能放其走进王城。对,上上策应当是维持双方实际控制区的现状,以待时变。那就试一试吧,于是派成王的小叔叔、周公的九弟、还是一个十多岁小孩子的封带着一株“异母同颖”的植物去见周公。
  所谓的“异母同颖”,也即有两个主杆却在上面合成一处、只有一个共同顶端的植物。这在今天杂交架接普遍的时代当然不稀奇,但在当时却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幼稚的唐叔封是作为成王的特使,高高兴兴地带着宝物来见兄长的。但周公一见这玩意就来气,因为他明白这是召公和姜太公这两个老头在捣鬼。意思是分而治之,周公主东的意思。或者说,召公和姜太公借这颗植物向周公传达的是王城己经由成王主政的信息。是明确告之周公﹕你想摄政,门都没有,你不能再回王城了。就用已经抢到手的半个饼子充充饥,当个半王吧。还只是暂时送给你当一当的半王。
  周公这时的处境其实不妙:身处三叔及商的势力范围,难于得到民众的支持,东边是尚未平息的淮夷之乱,而西边的根据地又传来了政变的消息。
  姜太公和召公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为成王要权,除他们乘周公在王城的势力较弱之时控制了王城局面外,看中的应当也正是周公当时的困境
  周公对自己的处境是清楚的,对召、姜二公的势力和才能更是不敢轻视,所以,他选择了先站稳脚跟这条路。
  他用两年时间将东边各反抗势力扫平。立足已稳后,周公开始还手了。他写了一首名叫《鸱鸮》的诗送给成王:
  猫头鹰啊!猫头鹰!
  已经抓走我的孩子,
  不能毁坏我的家。
  恩爱呀,辛勤呀,
  生养孩子多么可怜呀!
  趁着天还没有下雨,
  取那边家乡的泥土,
  修缮好我的门窗。
  如今你这些手下的人啊,
  也可能要来侵害我。
  我的手上没有足够的材料,
  我去揪那开了花的茅,
  我去积攒没人要的小草。
  我的嘴已经累病了,
  唉!我没有安定的住所。
  我的羽毛凋零,
  我的尾巴残破,
  我的破屋摇摇欲坠。
  在刮风下雨的飘摇中,
  我只能发出惊恐的鸣叫。
  读这首诗的感觉好像很凄凉,其实诗中充满了杀机。
  如果意译的话,这首诗的第一段的大意是说:“王权我可以不要,但你们不能阻止我回到周原故士这个家乡。为了取得周族现在的这个王权,我辛勤努力,付出了很多,不容易啊!”这是在对成王摆功劳,倚老卖老。
  第二段的大意是说﹕“乘着你们还没有攻击我,我还握有兵权的时候,我要在你们所占据的我的故乡找地方修好我的王城。但你的手下人啊!可能要欺负我,不让我完成。”当时的召公在王城统率王师,保卫成王,阻击周公。而姜太公已经到齐国就封,并着手夹击周公。
  第三、四两段的大意是说﹕“我这么做是不得己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给你们解释得嘴都病了,你们还是不相信我摄政的好心,还是不让我回家。我可怜啊!人到晚年却还没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家。”
  高手过招有如太极推手,看似平常,却是很厉害的啊。这首诗又厉害在哪里呢?
  周公威助成王,如果还是不让我回王城,我就要另立山头,筑一个新的王城给你们看,给大家看,让民众都知道我们之间的矛盾。
  这有什么厉害的呢?因为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一般都是要有“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本领的,否则干不长。譬如我们前面说的:周公想篡权,但又怕天下不服,所以就说我只是代成王主政。召公想为成王要回权力,就送周公双杆禾,也没有公开王室的矛盾。
  周公现在作这首诗告知成王,他将要筑王城,无疑是威胁成王将向天下公开王室的这个矛盾。而一旦公开,成王肯定很难堪,哪有一国两都的道理。所以,成王对周公的这首诗及诗中的威胁很是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因为是成王派唐叔赠“命禾”任命的他这个“二王”啊。所以,我们说这首送给成王的诗是很厉害的,将允许周公回王城(不敢),或者允许他筑王城(不想)之间进行选择的难题推到了成王的手里。
  成王该如何做呢?这还真是一个考验双方智慧的难题。

日期:2007-4-3 10:32:01
 
  十四、借力打力
  “想要夺回来,就先给他吧。”
  这就是成王和他的智囊们想出来的办法。
  要筑新王城,你就筑吧。如果要我们的成王也点头,当然也行,但有条件。条件就是把政权还给我。
  经过双方很多“外交上”的努力,最后达成了“以周公还政于成王,换取成王对周公主东的公开承认”的这么个协议。当然,这个协议要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说的:“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注意啊,这种政治格局是完全违背周族的封土建国制的,所以,所谓“召公主西”的说法不过是为成王捡面子的说法,还是“堵嘴”的伎俩,实际上是成王和周公东西分治。在《洛诰》中,成王也说得很清楚﹕让我们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吧。
  成王与周公达成的这个交换协议,在当时看来应该算是一个表面上双赢的协议。对周公而言,能够掌握由天子公开承认的大半个江山的实权,并同意筑王城规模的洛邑作为居住地,他己经心满意足,总算没有白“摄政”(篡权)一场。而且如果与成王公开叫板,他并没有十分胜算的把握。他深知王权本身的重量,因为他打的仍然是成王的旗号。他也清楚召公和姜太公的份量。他的精力也已经有限。
  对于成王而言,能从已经被周公夺去的政权中要回一半,而且得到了周公不夺王城丰的承诺和表面上对成王王权的承认,即“还政于成王”,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胜利。当然,对成王而言,这仍然不过是要回王权这面旗帜的权益之计。
  协议达成后,一座从周武王开始二百多年里的十多个周王一个也没有去住过的奇怪的新王城——洛邑(今洛阳附近)就在王城丰(今西安附近)的西边很快产生了。
  开城仪式是由成王亲自主持的。
  在这个仪式上,成王正式主政,周公伏首称臣。
  发球权总算到了成王的手里。
  成王准备发球了。
  成王要发球了。
  成王真的发球了。
  发球:姜太公听令: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到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吃球。周公傻眼了。
  高手过招地推来推去,最后是成王借力打力地一使劲,就一招致胜,将周公打翻在地,口吐鲜血。
  为什么?征伐权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实际上它就是王权的代理权。姜太公的齐国因为获得了这个权力而兴旺。周族也是因为当时得到了商王所赐的这个权力而称霸。周公“主东”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征伐权。有了这个权就可以控制下属各国,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各项利益。现在成王将周公所主之“东”中的这么大范围的权力给了姜太公,周公还主哪个“东”呢?这不是为挤兑他而下的战书吗?
  周公当然是个聪明的人,知道大势所趋,这个强讨恶要来的王城看来是住不安稳了。你们怎么能不按合同办?太不守信誉了,太不讲规矩了。
  唉,还是快跑吧,逃命要紧。
  既不向你召公、成王筑起的铜墙铁壁的“西”跑,也不向他姜太公布下了天罗地网的“东”跑。我向南跑。
  周公头都不回地一口气跑到了支持者楚王的地盘,也即今河南省的信阳一带。这可是个可进(看有没有力量)可退(可以逃到天崖海角)的好地方。
  “来啊,你们。怎么不来了?”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早知道这句话不对,这王权还不得,我就不还多好呢,反正又再借不成了。
  不还行吗?死得更快、更难堪。所谓落花流水春去也。
  周公篡权的这条不平坦的路总算走到了尽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