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12节

作者: 苕木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7-4-11 12:18:44
 五、强权之下缠裹脚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思想界十分活跃的时代。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老大管束的乱世,诸侯国为争夺生存空间必须斗智斗勇,使出全身的解数,于是鬼点子层出不穷地从师爷们的脑袋里头钻了出来。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些文化人特受尊重,有的自大狂比老板的味口还大。而老板也奈何不了他们。想赶他们走人,还得重金相送,好言相劝,深怕得罪客人后再无献策的来者。但随着战国时代的完结,世道要变了。
  孔子之后三百年,小兄弟秦国一夜长大,想坐庄。并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平定六国,完成梦想。
  天下一统后,秦始皇为了强化王权,统一政令,也为了避免过去诸侯纷争的局面再次重演,决定废除周朝的封邦建国制,而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三十六个郡。
  “大王、二王、三王们通通滚开吧。本王直接安排的郡守、郡尉、监御史们来接管了。接管后干得好就留下继续干。干不好,就卷铺盖回家卖红苕去。哈哈,这些光杆司令比拥有军队、钞票及百姓的王爷们好对付多了。”
  但新政的推行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向自大的书生们就不同意,特别是自以为代表了传统正统观念的儒家学者,他们要伸出胳膊挡一挡这辆疾速奔跑着的大车。他们希望恢复过去的封建制度,并当仁不让地大谈其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种观念与当时秦国以法治国的理念完全不符。于是秦老大发火了。传旨:
  “把那些扰乱朝纲,大言不惭的迂儒拉出去,埋了。把他们的和所有其他人的狗屁书,统统烧了。留书不留头,留头不留书。”
  噪音没有了。《诗》、《书》、《礼》、《乐》、《易》五经也基本上完了。我怎么说是基本上呢?因为五经中的一本书——《周易》逃过了一劫。
  《周易》为什么能逃过这一劫?因为秦老大发布的禁令是这样写的:“秦史及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可以除外。”《周易》正好是一本可以用来卜筮的书,所以这部本应首当其冲的儒家经典大难不死。
  我总是不理解秦老大为什么要给卜筮书留下这条活路,也许是老大想:让他们算吧,把自己的烂命算清白了安心做事。或者是想:有了什么大难,去怪老天吧,去求老天吧,免得跑来麻烦本王。也或者是他本人的书也没有读好,因此相信这些鬼打架的东西……反正《周易》这本书是留下来了,并传承不断,成了当时的显学。
  但这种传承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卜筮”两个字。或者说,只能是用来算算命运,择择风水什么的。如果想给本王讲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先摸摸自己的脑袋有几颗,再算一算它们还能长多长时间吧。于是,这种传承的结果就是结出了流行于秦汉之际的大量纬书和谶书这么个怪瓜。
  这里所说的“纬”并不是指我们前面所说的“穿书的绳子”,而是取其“穿书的绳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深度(横向)上解释经典的意思。 或者说,“纬”字与战国时期的“传”字的含义基本相近。纬书从理论上对经书的产生及原理进行了追根求源的探讨,同时也夹杂着大量的迷信思想。
  现流传下来的《易纬》有《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是类谋》、《坤灵图》、《乾元序制记》等篇,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以阴阳五行等天地的规律来解释《周易》及卦画的成因(这种解释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原始信息,对我们探讨《周易》的起源无疑是有益的)。二是以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的异常来预测国事人情。
  “谶”就是占筮预测的记录和报告,可以用“天人感应”这四个字概括其内容。
  如果我们将春秋战国之际的“易传”与秦汉之际的“纬谶”比较一下就知道,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缩水和迷信的泛滥。过去的《周易》所具有的四项基本功用:作为人的言论、行为、制造器物和占筮的依据,现在只剩下这最不重要的最后一项了,而且还是如过去的妇女所缠裹脚一般严重走形,变得丑陋不堪。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请记住以下两点:
  一、秦汉之际的《易纬》相当于战国的“易传”,是当时的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二、《易纬》对《周易》的解读是被秦始皇缠住了的裹脚,又臭又不好看,从中是看不出《周易》的原样,是闻不到《周易》的体香的。或者说,在秦汉之际的人眼中,《周易》的功用缩水了四分之三,并与大量的洗脚水掺和在一起了。

日期:2007-4-12 14:03:19
  六、“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当时针指向汉武帝的时候,这个强势的皇帝感觉儒家的思想比较合他老人家的味口。于是下令道:
  “什么法家,墨家?什么黄老之术?所有阴谋阳谋的,统统见鬼去吧。今后的规矩从今天、日今、现在起,全部由孔先生的班子来调配和操办。”
  儒家时来运转了。过去被始皇帝逼得见不得阳光的儒家典籍也重新从墙壁、板缝里面钻了出来。对其所作的研究当然形成了热潮。于是有了“经学”的概念。所谓“经学”,也就是指对孔子过去所选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这五本古书及孔子所编的《春秋》的研究——哈哈,《春秋》也已经成经了。
  “哎,同一本书,怎么从墙缝里钻出来的东西与咱们课堂上老师教的不一样啊?”
  这是书生们当时的感觉。于是就有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分。所谓“今文”,就是秦汉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流行的文字——古文大篆,这是墙壁中的文献所使用的文字。
  就《周易》这本书而言。这时的今文学派的代表是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而古文学派的代表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孔子及其学生们所著的那五本书:《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加上不知来路的《杂卦传》和《序卦传》。由于当时所有的人对经书的注释均可称之为“传”,为了以示区别,这七本十篇书又被称之为《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将这七本书称之为“翼”,是取其辅佐之义。相当于现在的学生们的辅助资料。“辅助”两字在此是标得清清楚楚的。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区别如下:
  一、《十翼》注重于对《周易》卦爻辞的研究,而孟京易学关注的是卦爻象、卦爻数的研究﹔
  二、《十翼》以伦理道德等人事规律解《周易》,而孟京易学以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解《易》﹔
  三、《十翼》解《周易》的目的是为了人文教化,而孟京易学解《周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占筮的应用。
  注意啊,这时候的思想实际上是十分活跃的。以孟京易学为代表的今文学派、以孔子《十翼》为代表的古文学派及儒学派别之外的其他学派都是并存的。但这个好景不长,儒家的翅膀一硬,规矩也就变了:
  “滚吧,百花们”。
  于是从西汉晚期开始,先秦释《易》的著作也就驾鹤西去了。而从那时起的所有解释只能叫“易学”。随之,这七本十篇的《易传》还与《周易》合到了一起,被统称为“经”。魏晋时期的王弼又进一步将《彖传》、《象传》逐句拆开,分属于每卦卦爻辞之下,把《文言传》分属《乾》、《坤》二卦,其它四“传”则附于“经”后。一盘渗了沙子的《周易》就这样被这个神童调和得更均匀了。
  王弼易学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易学。《十三经注疏》采用的就是王弼的版本。所以,现在的通行本仍然是王弼本。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应当如何称呼这个版本呢?是叫《易经》,还是叫《周易》?魏晋以来,这两种叫法都有,但这两种叫法却都是不对的。因为《周易》是一个专称,是有特指的,相当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是不能与别人共用的。而《易经》是一个代称,相当于现在董事长之类的职务名,谁在岗就可以如此称呼谁,也可以作为一群人的通称。而《易传》只是对《周易》的解读,相当于董事长的某个自以为是的小秘。我们能把这位张三及其小秘合在一起称为张三或董事长吗?显然都是不行的。
  如果我们将这个合本称为《易经》,那么又把《易传》放在哪里呢?因为“经”与“传”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我们将之称为《周易》,那么这时所说的《易经》才是真正的《周易》。有点饶口,是吧?我也觉得饶口。饶在什么地方呢?就饶在概念变了。对,就是概念变了。明明是白色的东西怎么成了“白加黑”。
  为什么要让它饶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孔先生早就说过:
  “要是没有一个正当的名誉,说话就没有人听。”
  《易传》没有人愿意听,我把它包装成《易经》或者叫它《周易》,不就有人听了吗?还是姜太公的老把戏——堵嘴的法术。孔子的弟子们把这把戏一用,我们所学的《周易》也就事实上成了学孔子的那一套治国理论,那一套道德思想。还是那一句老话,他说得很好,但说得不对。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可以把那些饶得累人的东西忘记,但请记住如下两点:
  一、从西汉末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周易》及《易经》的概念十分混乱。大都数情况下,《易经》指过去的《周易》,而《周易》指过去的《周易》原文与《易传》的合称;
  二、也是从此时起,书生们所提《周易》也好,所提《易经》也好,大都数情况下实际上是指《易传》,至少是只为《易传》唱赞歌。《周易》原文根本就不值一提。
  “化腐朽为神奇”。一盆美妙的盆景就这样由儒家的机器生产出来了:一朵叫《易传》的“鲜花”插在一堆叫《周易》的“牛粪”上。
  “哈,哈哈。讨了好,还可以卖乖。哈哈哈。”
  看把墙上挂着的那个孔夫子笑的。
  对了,写到这里,我们应当为第一节中所提到的那位专家说一句公道话了。他所说:“《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的话,原来不是他的错,是有出处的,是他师傅教错了,是他师傅的师傅的师傅……教错了,而根子就在这里。所以怪不得他。但他没有纠正这个错,就是他的错了。因为此《周易》非彼《周易》。包括有两个部分的《周易》是个假冒产品。
  端着一杯只有几滴牛奶的自来水,我们又怎么能够喝得出牛奶的滋味呢?
  “唉,这冷开水怎么有一股腥味?”就是这么个感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