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帝王的秘籍掀开 — 解读 周易》
第13节作者:
苕木匠 日期:2007-4-13 13:11:06
七、越学越远的“易学”
“孔圣人坐的位置谁也不准抢。这是儒家定的规矩。不服吗?有本事你就让皇帝安排你来定这个规矩好了。”
皇帝没有安排其他人来定。
因此,从西汉开始的所有人对《周易》的解释就不能再像先秦时一样称为“传”,而只能称为“学”。也就有了“经”、“传”、“学”的区别。而其实,“传”与“学”是基本一样的东西,都是对“经”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将“传”视为老师的备课笔记——虽然他们可能不是背的“课文”,而是记的六合彩。将“学”视为学生所写的心得。
集中国古籍之大成的《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将这些勤奋的学生所做的心得分成象数和义理二大派别。
象和数在易学中常常连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譬如一个人,男、女、老、少、美、丑、胖、瘦……等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形状特点就是象。你喜欢看你女朋友的脸,又喜欢看别人老婆的身材,就是象在作怪。
而与其相貌特征有关的数字,如身高、三围、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譬如你想买一台49寸的电视,又要算一算是这一个月还是下一个月才拿得出钱来,这都是数。
象数学派就是注重于对《周易》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邵雍等人。
孟喜和京房的易学统称为孟京学派。这个学派的特点我们在前一节中己有经介绍。其实我们只要把眼睛睁一点点,就应当知道他们的易学观点与《周易》无关。因为我们在前面己经说过:《周易》与《连山易》、《归藏易》的相同之处是都由六十四卦组成,而区别就在于它们有不同的卦序和不同的卦辞(如果后者有卦辞的话)。而孟京易学的显著特点则正是不诠释《周易》卦爻辞和依据以《周易》不同的卦序来解释易理。因此,我们很容易地就可以得出结论说:他们的观点可能是《连山易》,可能是《归藏易》,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乱七八糟的《易》,但绝不可能是《周易》。
“玄乎,这玩艺。”
当时的学者们大都也这样想。
于是,孟京易学因其与《周易》经文本义不符,且神秘而繁杂,在东汉时就逐渐为费直的民间易学——也就是讲孔子的《易传》的那一派所取代。义理学派由此开始引领风骚近千年。直到宋朝时,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高人们把《周易》玩出新花样来了,象数学派才又得以显露头角。
这些新花样就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这些图式主要有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義八卦方位图、伏義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義六十四卦方位图、太极图、无极图等。正因为他们以各种图式解释《周易》原理,故又被称为图书之学。
这些图式花样虽然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其实只要你像悟空一样眨吧眨眼睛把神定住,就会发现这些图书的原理与孟京易学大同小异,都是将卦看成是演义天地自然规律的符号,都是讲阴阳、五行、时间、方位,都不讲《周易》卦爻辞,也都不同于《周易》卦序,它们与孟京易学所不同的仅仅是卦序的略为变动和表述方式不一样。换句话说,陈抟、邵雍的易学不过是对孟京易学的图形化。除了卦序上的略为变动外,其基本原理没有超出汉易的范围。
这个学派还有一个特点是:尽量迴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或者说,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孟京易学时抛弃了已成为义理学派攻击目标的迷信部分。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人类历史演变过程。
分析以陈抟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图形取代文字表述,还是以皇极经世图取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都只是汉易的变异。也都与《周易》的内容无关。
我们再来看义理学派。
“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事物的性质就是义。譬如我们说“她是一个温柔的女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人的“义”。然后给别人解释为什么要说她是“温柔的”?是“女孩”?就是“理”。
义理学派就是注重于发掘《周易》卦名、卦爻辞及卦爻象中所薀涵的意义和道理的一派。
这一派的真正祖师爷应当是孔子。他的《易传》就是说的义,就是说的理。但因为他老人家的金玉良言是“传”,并在王弼等人的鼎力相助下升格为“经”了,所以这个位子就空在那里了。
孔子的徒弟很多:依次为商瞿、楚人轩臂子弘、江东人矫子庸疵、燕人周子家竖、淳于人光子乘羽、齐人田何……最有名的还有汉易的民间学派费直。但《四库全书提要》的翰林们开完会后认为:这个座位非魏人王弼坐不可,因为他在《易传》改名为《周易》的活动中立了大功。于是他这个小字派就成了易学中义理学派的创始人。
“哈哈,编《四库》的这些大佬们也有看走眼,被忽悠的时候。被人操了祖宗,还在旁边叫好。”我在认真分析过王弼的易学后笑道。
我为什么要这么笑呢?因为,王弼是个大投机者,把象数及当时代表了义理的正宗儒家学派都涮了。
王弼是山阳人,只活了短短二十四年的他却是历史上公认的魏晋玄学大佬,可谓神童。他聪明过人,能言善辩,从小就特别喜欢老子的著作,才十几岁就把《老子》给注了。注完后,又突发奇想:
“老子再用老子的《老子》把孔先生的五经也给他顶了”。
可惜他的寿命太短,所以他的愿望没有完成,否则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五经还不一定是什么样子的。但他所注的《周易》还是完成了。这就是《周易注》和《周易略例》这两本书。
《周易注》是对《周易》和《彖传》、《象传》、《文言传》三传的注释。《周易略例》是讲他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他的易学观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杂交”。
他一方面高举反对象数学派的旗帜,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易以体例解易的方法,提出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的新体例,取代孟京易学的互体说、卦气说、卦变说、纳甲说的旧体例。
他一方面遵循《易传》以义理解经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抽取了《易传》的脊梁骨——儒家思想,而植入老庄的学说。
他其实既不属于象数派,也不属于义理派。他什么派都不是,他的易学观点是将《易传》的特点与汉易象数学派的方法及老庄哲学嫁接后的杂交品种:一头非驴非马的骡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儒的。所以我笑那些迂儒们把他错当成了活菩萨供着。投机高手,就应当是这样左右逢缘哟。
《四库全书提要》将王弼之后的继承者确定为宋朝的胡瑗、程颐,南宋的李光,杨万里。他们的易学观点不外乎三个特点﹕一是源于《易传》﹔二是杂于象数和老庄﹔三是脱离《周易》经文而自由发挥,而且时间越晚,发挥得越充分。
历代易学的研究就是如此,不仅没有超出《易传》对《周易》的理解,而且是越来越随意地解释《周易》原文,以至于易学的发展不是让人们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正确地了解《周易》,而是使得人们的观点距离《周易》本义越来越遥远,以至于当代的易学将《周易》原文视同糟粕垃圾一样。
近现代易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疑古﹔二是彻底否定《周易》原文的价值﹔三是肯定《易传》及易学中的义理学派对《周易》的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哲学思想。
不信大家去书店翻一下现代学者们所著的书。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读到如下几句类似的话:《周易》及《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文王、孔子等个人,而应是一个广大的集体。其创作不应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完成,而应该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周易》卦画及卦爻辞则是来源于筮辞,是从殷周积累的大量筮辞中挑选整理出来的。其创作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是迷信的产物。而《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升华为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等等。
现代易学的这些观点,正是从孔子《易传》开始曲意解经以来,历代大师们“得意忘象”,“随时取义”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有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
当代易学界赞赏《易传》的思想,而《易传》视《周易》为宝贝,《周易》在当代易学中又被看得一钱不值。
在孔子的眼中,《周易》如同钻石、金子般闪亮。也正是因为它的闪亮,他才想天方,设地法地把它借来披在自己的身上。
但在今人眼中,《周易》却成了一堆死骨杇木。在今人眼中闪光的是孔子及其为首的儒家思想。
这种状况有如那则买椟还珠的古老成语故事:楚人卖珠,郑人却只欣赏他装珠的木匣子。《周易》就是那颗被今人退还的没有了木匣子的可怜宝珠。
“唉,好可怜的《周易》。抱回家吧,别人不要,我要,木匠要。还有跟在我帖后的这些朋友们要。”
好,我们就把她抱回家。
“别哭了,宝贝。我们现在就回家。回家后洗个澡,换花衣,让人看见你的本色真美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