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16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可以这么说:语言是人类后天规定出来的东西,当然不能百分百贴切的代表这个世界。
  比如,我告诉别人说:“我现在很高兴”。但“高兴”这两个字其实很苍白。别人听到这句话也不能准确的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就算我用再详尽的文字描述也没有用。其他人除了亲身体验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来复制我的感觉。
  再比如,我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我说:“这是个石头”。然而,“石头”这个词并不能准确描述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因为每块石头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就算我用语言进一步详细描述,说“这个石头很大”“是灰色的”,“大”和“灰色”也仍旧只是一种泛泛的概括。
  还可以更进一步说,语言描述是需要时间的。石头上一瞬和下一瞬的状态总有细微的不同,就算你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某一瞬的状态,等你话说完,石头此时状态已经和你描述的那一瞬不同了。
  这就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语言是不能代表真理的,反而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

  所以《老子》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正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多言数穷”。《庄子》说:“道不可言”。《周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就是:
  说话不如不说。
  日期:2012-07-13 15:57:08
  61
  这个观点本身是不错的,连当代西方哲学也都有类似的主张:真正的真理是不可说的。
  但玄学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如果不用语言,我们该怎么讨论玄学、传播玄学呢?
  在古代,你想传播学问,唯一的办法是写书。就算再拒斥语言,老庄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主张,就必须用文字写下来。我们今天了解老庄的思想,也是全凭《老子》、《庄子》这几本书。
  既然真正的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老子》、《庄子》中的文字,也只能尽量接近真理,而不是真正的真理。后来的学者只能根据老庄的著作尽量去领悟,悟到多少是多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玄学的这种困境,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唐代有个诗人叫陈子昂,有一天他在高楼上游玩,突然体会有一种莫名其妙,又非常强烈的感觉。他想让别人也和他有一样的感觉,但是感觉这种东西,怎么能用文字直接描述呢?好在他是个大文学家,于是写下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诗句。
  后人要想理解陈子昂的感觉,就要去念这首诗,然后反复咂摸滋味,试图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很难和陈子昂当年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于每个人从句中所体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
  所以,陈子昂借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后人很可能对他的感觉有误解。但是,陈子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要么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感受,要么就只能用文字勉强记录了。
  这就是老庄面对的困境。
  日期:2012-07-13 16:00:55
  62
  可是,老庄为什么不把话说得有条理点呢?
  反正文字已经是对真理的歪曲了,那你老庄为什么不选择用“一、二、三”这样有条理的话去解释你的真理,为什么非要用“怪话”去解释呢?
  这个问题还可以拿陈子昂打比方:
  陈子昂当年的感受,能不能用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呢?
  其实也能,比如写成:

  我当时的心情处于低潮期。
  当时我想起了很多历史往事。
  我忍不住哭了。
  ……
  等等等等,可以写好多。
  实际上,我们后来人给这首诗的诗评,就是这么写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都是很有逻辑的话。
  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诗歌中的独特感受了,对吧?
  “一、二、三”和“念天地之悠悠”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
  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怪话”,比有条理的话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日期:2012-07-13 16:05:10
  63
  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后面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你自己体验到舒服就行。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求真就必须去伪存真。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他们的观点不一,就要辩论。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在玄学辩论中,处于下风的一方就可以跟对手说:
  “你呀,就是嘴皮子厉害,你越能说,你理老庄的真谛就越远啦!”
  如此一来,玄学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远。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学习玄学的人都在那里笑而不语。都觉得自己领悟了最妙的思想,但是什么东西也表达不出来。一想说话就得赶紧捂自己的嘴——差点就输啦!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魏晋流行“清谈”:两个不讲逻辑的人,两个认为谁善辩谁就愚蠢的人,他们能谈出什么?可不就谈了一个外人莫名其妙嘛。
  日期:2012-07-13 16:16:47
  6嘿嘿
  或许有人会说,拒斥辩论又有什么不好呢?
  假如《老子》、《庄子》和《周易》是距离真理最近的文字,那学习者能领悟就自己领悟了呗。他自己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和别人交流。更没必要再写新的著作给老庄添乱啊。
  这话有道理。假如学者从老庄中能直接领悟到真理,心满意足,那这的确是很棒的结果。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
  学者们研究玄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心满意足了吗?
  前面说了,玄学是一门为了个人解脱的学问。
  说白了,当一个人生活不得志,又没有未来可以奋斗的时候。他会想到自己生而为人有种种痛苦,对世间万物有种种困惑,自己能力有限又老之将至。必然会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玄学学者说:“啊,我的人生好幸福!我心满意足,对人生不再困惑!”的时候,他的研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老庄能够实现这一点么?
  日期:2012-07-13 16:32:2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