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19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佛教就和这些宗教全都不同了,佛教没有创世论,也没有创世神。佛教认为,佛祖并没有创造这个世界,佛祖仅仅是众生中的一员而已。
  你看逻辑多有趣,我们从一个唯物主义者都能相信的理论,一下子推理出了一个神学结论。
  日期:2012-07-16 20:53:33
  73

  “万法缘起”还能推出另一个更重要的结论。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是说,这些事物不能脱离因缘而存在。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都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出现。等因缘消失了,事物也就随着消失了。
  举例来说:
  假如木匠不去制作桌子,假如木匠制作桌子的时候材料不够,就相当于桌子存在的因缘还没聚合,桌子还不能出现。只有一切条件备齐了桌子才能出现。
  假如有人把桌子的钉子拔掉了,桌子散架了,就相当于维持桌子存在的因缘消失了,自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桌子是依赖于外界条件(有人去制作,做好了后还得没人去破坏)才能存在的,能不能存在,不是桌子自己说了算的。在哲学上,这叫作“不能自存”。在佛学上,叫作“没有自性”。都是一个意思。
  所有事物都“没有自性”这件事,用佛学语言说就是:
  “法无自性”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
  万物不能自存,也就是说,万物都是随着因缘的聚散而不断变化生灭的,因此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事物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不能永恒存在,在佛学里叫作“无常”。
  那么“法无自性”可以进一步总结成:

  “万法无常”
  ——世间万物都是随时生灭,不能永恒存在的。
  这也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能接受的理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的,所有事物都有生有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日期:2012-07-16 21:00:01
  74
  我们继续推理。
  假如万法无常——假如说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那“我”也是属于万物,自然可以推出,“我”也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不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里的术语,叫作“无我”。
  假如我们把这个“我”理解成就是我的肉体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在说,人总有死亡,肉体总会泯灭。道教追求的是人体永生不死,这在佛教看来,就是不可能的,是违反“万法缘起”这规律的。
  不仅从长远来说每个人的肉体都会死亡,从短期来说,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会成长、会衰老,细胞总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我”每时每刻的身体都不一样,这也是无常的表现。
  我们还可以把对“我”的理解更进一步。“我”指的不是肉体,而是“我”的自我意识。
  这就有点抽象了。
  这个自我意识的“我”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打个比方。
  科幻电影《机械战警》里,男主角被打成重伤后改造成了机器人。在重伤之前他是个正常的人,等再醒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机械的身体里了。但他的意识还完整,还保留过去的记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这机械身体,那么他就应该认为:“我”还没有消失,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体而已。
  这个“我”,就属于自我意识的“我”了。
  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概念。比如说人死了之后灵魂不灭,可以变成鬼什么的。还有灵魂“投胎”的说法,一个人死了,灵魂进了狗的胚胎,就投胎变成一条狗。
  那么,对于自我意识的“我”来说,灵魂不灭就意味着“我”不灭。所谓死亡,不过是在人体里的“我”眼前一黑,然后发现自己有了个鬼或者狗的身体。“我”的自我意识却永存不朽,没有消失。
  但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因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的灵魂。
  在我们的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里,常常有活人灵魂出窍、死人灵魂附在他人身上等等情节。要注意,凡是涉及灵魂概念的说法,都是不符合正统佛学的。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印度本地的婆罗门教就相信人有灵魂。释迦牟尼针对这一点,明确提出了“无我”、“无灵魂”的概念。这观点在佛经里非常明确,不容置疑。佛教教派众多,对佛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极少有教派会正面违反“无我”说。

  日期:2012-07-16 21:01:49

  75
  我们一般人不会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虚无的。但是当我们对事情看远一点、看长久一点,的确会觉得“无常”要比“常”更本质。
  就像诗人们作诗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当人无可奈何的失去富贵、健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世上万物无常,没有能永远把握住的事。
  佛教就认为,“万法无常”、“无我”,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着”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认为“我”实有,用术语说叫作“我执”。
  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婪之心:
  人见到一个宝贝,以为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
  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物。这是“我执”的结果。
  反过来,假如人能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心,就能够消灭掉各种欲望。
  比如,人都想获得心爱之物。但要意识到所有的事物终究会消失泯灭,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只能暂时拥有,那么占有之心就淡了。
  再比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他也就不会再想着怎么去占有财富了。

  日期:2012-07-16 21:03:47
  76
  佛教认为,人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欲望,所以才会痛苦。
  所以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学习佛教的理论,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破除了“我执”和“法执”之心。那么就消除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痛苦,也就解脱了。
  我们普通人印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获得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学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从佛理上说,不是人们“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虚妄不实的,欲望压根就是不该产生的。所以,僧人不是“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认为这世上本没有事物值得贪恋,所以摒弃欲望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