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21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于是道安只在皇家园林中居住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离开了首都。
  果然如道安预测的那样,那位供养他的皇帝只在位了180天就被自己的兄弟杀死。随后帝国陷入到不断的权力斗争中。没过几年,整个后赵帝国都灭亡了。数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的北方展开了权力争夺战。

  作为北方的佛教权威,道安的处境非常微妙。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自然也想把道安纳为己用。但对于道安来说,在政局没稳定时就支持某个政权有极大的风险。
  因此在随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道安一直带着徒弟在各地游学,避免接近权力的中心。因为战乱不断,道安的游学生涯十分动荡,战乱来了就得躲。于是这15年来,道安从河北跑到河南,从河南跑到河北,又从河北跑回到河南……
  他怎么就不换地儿呢?
  日期:2012-07-17 16:03:58

  82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那道安完全可以到南方去。此时的南方由汉人建立的东晋帝国统治,战乱较少。
  他为什么没去呢?
  这是个颇为尴尬的话题。
  道安非常重视传播佛教,即便是在游学期间也不断收徒,他身边逐渐积累起了多达500人的庞大僧团。
  人多了当然好,可是,这500人该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
  从佛理上说,佛教把破除对物质的执著当作修行目标,强调一切财物乃至人自己都虚妄不实,不值得依恋。
  但是要传教、要研究佛法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吧?僧人可以忍饥挨饿,吃穿差一点没关系。但条件再差,终究还是得有东西可吃有衣物可穿才行。佛学家研究佛法总需要看书点灯,写作总需要纸笔。更不用说建立寺庙这类大项目,就更需要钱了。
  但是钱从哪来呢?

  在印度,僧人不允许生产、经商,只能乞讨。但这对道安僧团太不现实了。500人吃饭,就算特别省特别省,一人一天吃4两,一天也是200斤粮食。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人口非常稀疏,再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哪个村子能经得起他们这么吃?
  中国的僧人不大遵守印度僧团不能积蓄财产的规定,道安的时候,有的中国寺庙已经拥有自己的庙产。寺院和地主一样,靠收取地租、甚至直接役使农奴来维持经济。然而道安在乱世中,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地租可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赖豪强富族的供养。
  为什么道安总在河北、河南跑呢?就是因为后赵帝国的首都邺城和道安的家乡都在这个地区。这里道安的声望最高,他一直都没有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但终究是逃难。乱世之中,道安一行没少过饥寒交迫的生活,史书上的形容他“山栖木食”,想来十分困苦。
  日期:2012-07-17 16:38:00

  83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是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划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这才来拜访。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道安最喜欢的弟子。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也许能意识到一个大问题: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在讲道安的时候不是都解释过了吗?不是都绕了一大圈子费劲的解释佛学为什么比儒学和玄学好吗。那慧远一听到佛法就弃儒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学嘛。
  我们前面在解释道安出家动机的时候说过,道安出家的时候只有12岁,避难应该是他出家最大的动机。
  但慧远就不同了。
  慧远拜师的时候已经21岁,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不需要避难。
  那么,他出家的动机何在呢?
  日期:2012-07-17 16:42:46
  84
  原因在于,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

  我们在上一章给您介绍了一条佛学的基本理论:“万法缘起”。下面我们来介绍第二条。
  这两条理论的区别在于,第一条理论属于哲学。第二条属于神学。
  也就是说,不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参与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讨论、接受。
  而属于神学的第二条理论,则像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如果是佛教信徒,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

  这条神学理论也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植物除外)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于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经过佛教多年的熏陶。轮回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百姓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轮回的概念。
  比如对恩人说“来生为你做牛做马”,对情人说“下辈子还在一起”。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概念。
  轮回虽然是佛教的神学理论,但和前面的“万法缘起”的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日期:2012-07-17 16:45:45
  85
  这关系到佛教因缘说的一个特殊之处。
  先说两个术语: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作“业”。“业”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作“果”,或者“报”。
  在唯物者的观念里,一个人杀了人,这件事的后果是受害者死了。而在佛教的因缘说看来,一个人做了恶业就会受到恶报。凶手杀了人,不仅受害者死了,将来凶手也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倒霉事。这个倒霉事才是凶手杀人得到的果报。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和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间万物是有因果联系的,但具体的联系规则却不一样。唯物主义的因果规则是物理学,没有人去亲手惩罚罪犯,罪犯就可以一直逍遥。而佛教的因果规则是它自己的道德标准:好人受好报,恶人受恶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