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23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想个问题:
  假如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轮回,一个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他在临死前做了的业会产生什么果呢?生命都没了,果报去找谁呢?
  所以佛教才会说,人死了并不代表生命结束,因为他生前做下的业,并没有完全都变成果,也就是没有完全“消业”。业还在,就会产生果,这个生命还得受果报。所以他会轮回为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到底是畜生还是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因为这个人生前所做的业造成的。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者认为,孩子出生,是父母交合怀孕的结果。而佛教认为,孩子出生这件事,父母交合只是“缘”,更重要的是孩子前世生命所做的业,也就是“因”。只有因缘聚合在一起孩子才能出生。
  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实际上可以说,佛教的基础理论只有一条:就是“万法缘起”。“轮回”说可以算是“万法缘起”的推论:正因为存在不断的因果报应,所以才让生命在轮回中生死相继,往生不止。
  这当然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因为这是属于佛教的神学部分,我们只好就这么接受了。

  日期:2012-07-17 17:16:18
  91
  那么,佛教认为,到底该怎么解脱痛苦呢?
  我们前面只是说“消除欲望”,这么说其实不准确。我们这回利用“万法缘起”和“轮回”理论,再重新推导一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这个故事:
  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我们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生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
  而乐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劳思光先生的举的例子是: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是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持续不停的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日期:2012-07-17 17:36:19

  92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的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那到底该怎么才能不造业呢?
  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针对个人,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上是按照因果顺序排列的。简单说几个,您不用细看,了解个大概就行:
  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
  有个故事。
  说唐朝有个很受宠幸的宦官,问僧人说:什么叫“无明”啊?“无明”从哪来的啊?
  那个僧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感叹说:佛法要衰败了!

  皇帝在旁边听了好奇,就插嘴问:为什么说佛法要衰败了呢?
  僧人就指着那宦官回答:你看,连个奴才都敢谈论佛法,这佛法岂不是要衰败了吗?
  这宦官受皇帝宠信啊,听这话就气坏了,就发火了。
  那僧人就说:这个火发的就叫“无明”,“无明”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今天俗语个词“无明火”或者叫“无名火”,指的就是没有来由的愤怒。
  在佛教里,“无明”的意思是“无知”。
  第一个因缘“无明”,意思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了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
  日期:2012-07-17 17:44:21
  93

  第二个因缘叫作“行”,指的是我们前世做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不懂得按照佛的指导修行,所以才会做出种种“业”来。
  第三个因缘叫作“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当然最初的佛教没有“受精卵”这种生理学术语),这才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个说明的是轮回的过程。佛教认为产生的新生命是前世生命造“业”的结果。那么这个前世和今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就在“识”这一步了,是因为前世造了“业”,由业影响了受精卵,才产生了生命。所以“识”是由前一个因缘“行”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投胎”的过程。
  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第四个因缘),才会有我们种种的感官(第五、六、七个因缘)。又因为我们有种种感官,才会有种种欲望(第八个因缘)。因为有欲望,就会做一些事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十个因缘),就相当于造“业”。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佛教说了,人生充满痛苦,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是一个导出下一个,环环相扣的,最初的因缘是“无明”。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看到世界无常的本质,就能破除掉我执和法执,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第二个因缘“行”,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生命,后面的种种因缘也就都没有了。于是人就能跳出轮回。
  佛教管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日期:2012-07-17 17:50:14
  94
  佛教具体的修行方法,概括说有三种:

  戒、定、慧。
  “戒”指的是遵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浅薄的角度说,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那么根据因果报应理论,可以让自己未来得到善报。从更深的角度说,通过“戒”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造业,也就能接近涅槃的目标。
  “定”指的是打坐禅定,一方面能用来增加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考,有助于领悟智慧从而不再“无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