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指的是开启智慧。也就是学习佛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就不再“无明”了。
前面说了,佛教认为开启智慧,不再“无明”是解脱的根本方法。因此在三学中,“慧”最为重要,其他两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慧”。
正因为把开启个人智慧当作最根本的解脱方法,因此佛教认为自己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像其他很多宗教那样,要去乞求神灵帮助。佛教徒可以不假外力,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解脱。
不过,我们这章开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僧人为什么要出家呢?
假如“慧”是最重要的,那么同样都是佛教知识,我出家念书,和我在家念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日期:2012-07-18 14:12:32
95
我们来着重讲一下出家的问题。
什么叫出家呢?
有人觉得拜了老和尚为师,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
不对。
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是不是“受戒”。
“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一样,佛教有一些规定,什么事允许做,什么事不许做,这些规定就叫“戒律”。
所谓“受戒”,意思就是说,有个修行者,通过一定的仪式,发誓说我以后要遵守某些戒律。
出家的关键就在受戒的仪式上。
具体受的是什么戒呢?
我们都先纠正一些称呼。
我们习惯上,常把出家人称为“和尚”、“尼姑”。要注意,这些称呼都是不恰当的。
佛教对出家和未出家的人的正式称呼是:
“沙弥”:
7岁至20岁的男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和尚”。
“沙弥尼”:
7岁至18岁的女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尼姑”——注意,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说法。
“式叉摩那”(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18岁至20岁的女性出家者。相当于沙弥尼在成为正式出家人之前的一个考察阶段。也可称为“学戒女”。
“比丘”:
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和尚”。
“比丘尼”:
20岁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尼姑”。
“优婆塞”(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
“优婆夷”(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的女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女居士”。
以上才是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
而“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的讲法。
“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前面说过,佛图澄就被尊称为“大和上”。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
“尼姑”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比丘尼”和“比丘”就差了一个“尼”字,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音。中国古人又习惯管未出嫁的女性叫“姑”——比如“姑娘”。于是一个“尼”字和一个“姑”字连在一起就是“尼姑”。这个称呼是不尊敬人的。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出家人,合适的称呼是:“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等。
日期:2012-07-18 14:22:53
96
回来说出家的问题。我们说了,出家的关键标志是受戒。
受了比丘戒的,就是比丘,就相当于正式出家了。
当然女性出家,就受比丘尼戒。
我们前面说了,比丘、比丘尼还有年龄限制,最少要20岁。
不到20岁当不了比丘和比丘尼,只能当沙弥、沙弥尼。也就是说,不到20岁是受不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
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受戒》里,讲的是一个小沙弥明海受戒的故事。
在小说里,明海已经随舅舅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就是因为明海出家的时候,还不到20岁。等他到了岁数,要去受比丘戒,这才能成为正式的“和尚”。用学校来比喻,就是“学前班”已经完成了,可以正式成为学生了。
那么“居士”呢?什么人才能算作居士呢?
“居士”这个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有,原本指的是在家不当官的饱学之士。佛教来了以后,就指的是学佛而不出家的人。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佛教术语,所以道教里不出家的修道之人,也称为“居士”。
佛教对居士的规定很宽松,不出家但是愿意学佛的人,只要没做太违反道德的事,都可以被尊称为居士。
居士也有戒律,叫做“居士戒”。
佛教对居士戒的要求很松。如果你想出家,当比丘,那么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比丘戒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守。但是居士守戒很自由,想守几条守几条,只守一条都行。某一条不想守了,说我不守了(叫做“开戒”),也可以。开戒之后想重新受戒,也可以。
我们在第一章说过,佛教不像行政机关,更像是个学校。这些戒律并不是一个强迫人接受、限制人自由的条文,而更像是一种友善的建议。佛教告诉你,守这些戒律对你学习佛法有好处,建议你最好都守了。你要是非不守呢,也没人拦着你,全凭自觉。
日期:2012-07-18 14:29:18
97
知道了关于出家规定之后,您应该有能力做一道练习题了:
是不是只有出家才能成佛,或者才能死后去西方极乐世界?
出家的标志是受戒,而戒律的只是一种友善的建议,告诉修行者这样做更有助于修行。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了:不。
出家并不是成佛或者上西天的必备条件,但是出家所遵守的戒律,会让修行者更容易实现成佛或者上西天的目标。
我们还可以再说一个有趣的问题: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算是正式的比丘吗?
算。
鲁智深是比丘。因为他在出家的时候,专门举行过受戒的仪式。而且在仪式上,鲁智深是自己答应守戒的。
但问题是,后来鲁智深三番五次的违反戒律。喝酒吃肉也就算了,相比之下还算是小错。他犯的最重的是杀戒,而且杀了不止一个人,按照戒律早就应该被开除出僧团了。但是我们说过,在中国,宗教力量一般没有世俗政权大。鲁智深“替天行道”,是豪强宋江手下的大将,自然也就不会有不识趣的僧人专门跑到军中来指出鲁智深的破戒。所以,鲁智深其实是个应该被开除出僧团、但是没人去开除他的比丘,是个不合格的比丘。
鲁智深是比丘,那武松是怎么回事?《水浒传》里不是管武松叫“头陀”吗?
“头陀”又是什么意思呢?
日期:2012-07-18 14:50:42
98
“头陀”这个称呼,不是指的受什么戒,而是指的一种修行方式。
佛教的修行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这就像你念外语,既可以上函授大学,也可以上补习班,都行。觉得哪个方法适合你,你就选择哪个。
“头陀行”指的是一种苦行的方法。修头陀行的人要比一般的比丘更加艰苦。印度僧人本来就规定必须乞讨为生、不能积蓄钱财、过了中午不能再吃食物。头陀行又增加了很多新的规定,比如不能住在寺庙里,晚上要睡在墓地里,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要穿死人身上的衣服,等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