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8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17 10:24:49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一 唯私人大展宏图(1)
  上一节我们详略不一地介绍了九位燕王府出身的宦官,其实在永乐朝呼风唤雨、大展宏图的宦官,基本上都是朱棣潜邸的旧人。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既然皇帝掌握的最高权力是私有之权,他当然愿意将其寄托于私人、旧人和老人之手。
  宦官们的事业,有好多看起来公私不明,好比下西洋、下番,里面既有公的成分,但飘忽的也有私的影子。不过这也很好理解,在帝制时代,朕即国家,国家即朕,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宦官们在许多时候正充当着皇帝攫取公物或他人之物的爪牙。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写宫里放出来的宦官,如长了獠牙的生番,见什么抢什么,不啻于皇帝从红墙的狗洞子里伸出来的狗腿子。皇帝自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他不动手,财宝女色不会自动跑到他卧房里来;他自己行动又受限,无法时常亲自出马,像乾隆皇帝下江南那样,奋勇南下,亲驾龙船,载着箱箱柜柜去搬抬,于是派出太监阉奴,便是必须的了。

  天子权利没有止境,但天子只有双拳和两脚,天下之大,他无法都裁量得到;虽然官僚体制异常庞大,官儿们做的都是皇帝的官,但官员各有层级,县官不如现管,皇帝不可能直接下旨给某一级官员,令其如何如何,而宦官作为皇帝的代表(钦差、钦使),则可一竿子插到底,指哪儿打哪儿。皇帝把宦官从宫城里派出去,就像孙猴子从脖子后面揪一把猴毛,搁嘴前一吹,顿时化作无数个手持金箍棒的小猴儿,这岂不是皇帝的分身之术么?——也就是说,在外当差的宦官们,其实都是长在皇帝脖颈上的猴毛,他们在外地充当的正是无数个小齐天大圣的角色。

  明朝的宦官,在两个时期非常强盛,一个是永乐年间,一个是万历年间。但两个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在永乐时,专制皇权异常强大,篡位的皇帝对在京在外的文武官员又不是十分信任,他便凭借以暴力为支柱的强大威权,抛开官僚体制,直接任命宦官,到地方上去执行使命,或令其监临于地方官之上,成为地方有司的“太上之官”。
  而到了明代晚期的万历朝,皇权衰落,宦官势力萎靡不振,神宗万历皇帝与士大夫集团的冲突与对立,亦是愈演愈烈。当皇帝的各种欲望遭到官员们的消极抵制而束手束脚,无法展布时,他决定抛开外朝官员,直接起用宦官到地方上去开矿收税。虽然皇权至上,官员们没有力量将皇帝的手脚都捆起来,但他们决心坚决抵制宦官,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剧烈的动荡,使万历末年的政局扰攘不宁。

  从这两个时期的情形来看,皇权强势,需要宦官;皇权弱势,仍然需要宦官,唯有皇权与有司之权保持了平衡,宦官力量的发展以及朝政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我们认识明代宦权抑扬的一条基本线索。如果我们再拨草寻蛇的话,那么它的病根儿,还在洪武时代,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将宦官制度楔进本朝制度之中,才养成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宦官现象之存在。
  万历朝的矿监税使搁在后面讲,此处还是先讲永乐一朝太监的出使。大致来说,永乐时宦官奉差到外地办事,主要分三种类型:一、出使,包括出使外国、下西洋、下番;二、领兵出镇边方,如甘肃、辽东等地;三、其他杂事,如采办、采买等。
  咱们先从第一项出使的那些太监说起——
  日期:2014-01-18 10:53:12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二 唯私人大展宏图(2)
  前文讲到,永乐时代宦官奉使四方,尤以出使外国,至今仍令人称述不已——
  永乐朝的大太监,《明史·宦官传》里止写了两位,一位郑和,一位侯显,他们的事业,一个是下西洋,一个是下番。
  西洋在明代特指南海以西的广大地区,我们都知道,郑和的船队经东南亚,一直远航到印度、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皆泛指为下西洋。
  《明史》所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而据发现的手抄本《海底簿》《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郑和在永乐元年即“奉旨出使异域,前往东西洋等处”,其职责一是开谕诸夷,令其输贡来朝,一是了解沿途的海岛、山屿、水势等,以便日后大举下洋。其同行宦官还有李兴、杨敏等人,他们三人日后多次同时奉命出洋。
  但郑和等此次奉旨可能只是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并非真正出行,而朝廷为了准备“遣使下西洋”,命福建等处大造海船,郑和遂于永乐二年出使日本。
  郑和出使日本的背景,是永乐初年倭寇纵恣,经常寇掠浙江、南直隶等沿海地区,所以派郑和去传送敕谕,令该国讨本国之海贼,等于是奉天子之命,给日本国下书。而当时的“日本王”源道义(按日本天皇无权,掌握国政的是幕府的征夷大将军,明朝称之为日本国王)便拿住一些倭寇“渠魁”进献给明朝,借此恢复、改善明、日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与日本勾通谋反的罪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后断绝已久。明成祖朱棣大喜,便于永乐三年再派鸿胪寺少卿潘赐、内官王进等带着九章冕服等物,渡海赐给源氏,封其为日本国王,从此明朝与日本建立起朝贡关系,日本对明称臣,而明朝则准许日本十年来贡一次,并对贡期、入贡地点及来贡人数做出规定。

  郑和出使日本,事见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一书。
  郑和下西洋之事,故事太多,本书从略,不复呶呶。而每次下西洋,担任皇家宝船船队正、副使,或分船队首领的,都是宦官,其中涉及到的名姓非常之多,不胜记述,本书只略讲三个人,他们是王景弘、洪保和杨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