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39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08 12:14:37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二 唯私人大展宏图(2)
  年前讲到,永乐时代宦官奉使海外者众多,本文只略讲太监王景弘、洪保和杨庆三人——
  王景弘就是《明史》所记与郑和通使西洋的那位“同侪”(同类、伙伴等意),他的名字又或记作王贵通。在下西洋的诸宦官中,王景弘地位仅次于担任“总兵太监”的正使郑和,他与郑和共同出使的次数最多,经常充任副使,后期乃与郑和并任正使。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下西洋宝船陆续回航,驶抵东南沿海,第一批船队在太监王景弘的率领下回到南京,下碇于江口。此番下洋的任务是护送来朝庆贺迁都北京的各国使节回国,郑和、王景弘等人出行时,皇帝还是永乐爷,等他们回来时,坐在宝座上的已是昔日的皇太子,今日的洪熙皇帝朱高炽。

  朱高炽即位之后,马上改其父之政,在即位时照例颁布的大赦诏书里,下令:
  1、下西洋诸番宝船悉皆停止
  2、往迤西撒马儿罕、失剌思等处买马等项及哈密取马悉皆停止
  3、往云南、木邦、缅甸、麓川、车里等处采取宝石等项及收买马匹等件,悉皆停罢
  也就是说,凡下西洋、下番,以及各种采办、买办之事,全部停止。诏书严肃,要求所有奉差前去的内外官员火速回京,不许借故停留,违者重治。
  以上内容通过“赦诏”的形式颁布,占了诏书的许多篇幅,有赦无辜之民于水火之意。在好大喜功的永乐皇帝的治下,百姓太苦啦!新朝的首务,当与民休息,必须将这些浪费民力与公帑的事体停下来。
  王景弘率舟师回来时,适逢仁宗刚刚在北京即位,朝廷就命他率领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凡宫中诸事,同内官朱卜花、唐观保,外事同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按:宋、沐二人都是朱棣的女婿)计议而行。随即大赦天下的诏书正式作出“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的决定,要求返国的船队及官军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集中。
  不久,郑和领着下番官军也回到南京,奉命镇守南京,“于内则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显然,自郑和回来后,成为南京内官之首,与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等协同管理旧都内府之事,太监们还与勋臣李隆、沐昕一起,会商议决南京军民政务。这实际上是南京设立内外守备之始。
  仁宗朱高炽并不赞同他父亲的迁都之举,他即位后,立即作出决定,将都城仍从北京迁回南京。仁宗在洪熙元年四月给王景弘下敕,明确表示,“朕以来春还京(还都南京)”,命王景弘提督官匠,修理南京大内宫院;仁宗爱恤民力,特地要求王景弘,大内宫殿“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但可居足矣,不必过为整齐,以重劳人力”。
  但仁宗不幸于次月即暴崩,回到南京的想法从此作罢,宣宗在北京即位后,正式设立“南京守备”一职,分别以勋戚武臣(称“武守备”或“外守备”)与宦官(称“内守备”)充任。首任武守备是襄城伯李隆(一人,后增设副守备一员),而首任内守备则为郑和与王景弘。
  作为守备太监,朝廷要求他们协同守备勋臣,“整肃军伍,严固守备,审察机微,以防不虞,戒戢将士,务循礼法,使军民皆安,以副国家委任之重”(这是敕书文字,规定了守备太监的职权)。不久,又以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守备机务”,形成武臣、太监与本兵(即兵部尚书)“三堂”会政的体制。
  王景弘虽然排名在郑和之后,但他们的地位已然相等。宣德五年,宣宗见即位后外夷久不来朝,再次命郑和、王景弘下洋“诏谕诸番”,而这一次王景弘与郑和同任正使,副使有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杨真,左少监张达,右少监洪保等,而改由太监杨庆、罗智、唐观保、大使袁诚担任南京守备之职。
  各位看官,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洪保、杨庆,就在南京交集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