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秘史》
第55节

作者: 南门太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1-18 20:11:17
  连载1-64 第六章 益州有点儿复杂
  6、盐铁官营(1)
  益州初定,诸葛亮异常繁忙。除了协助刘备安排人事布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还要忙于发展经济和社会治理。
  刘巴提出铸造大面值新币的办法虽解一时之急,但这仅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益州要想长期稳定繁荣,国力要保持强盛,还得从基础做起。
  在此用兵之时,也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在这方面刘备的体会最深。
  整个三国时代,或割据,或纷战,靠的是手里的兵马,兵强马壮才能胜出。而要兵强马壮,需要有充足的粮食,有大量的钱财。有些时候,有钱就能拉起队伍,有吃的就能召来人为你去打仗,刘备深知其中的道理。
  刘备把这些艰巨任务交给了诸葛亮,让他统一考虑,提出规划。诸葛亮经过对益州民情的深入考察,又与益州本地一些熟悉实际情况又有才干的人士深入交谈,首先提出了“较盐铁之利”的经济政策。

  这项政策通俗地说就是实施盐铁官营。生活中谁都离不盐,在古代,盐不是佐料,而是一项大宗商品,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蜀地盛产井盐,根据近代以来的研究认为,古代蜀地东起云阳、西至邛崃、北到汶川、南至西昌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丰富的井盐产区。
  秦朝在蜀地设立盐官,全面管理井盐生产和交易。修建都江郾的蜀郡太守李冰,曾修建了广都的盐井和许多制盐的陂池。西汉有个叫王孙的人,以冶铁煮盐而致富,《史记》中描述此人非常富有,家财数千万,家中有僮仆上千人。
  由于官方的介入,盐业生产技术也以蜀地领先。当时一般是一灶五锅,而蜀地可以达到一灶十四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还有两灶二十八锅的,一天一夜,可以生产盐四石,色白如霜,质量上乘,是优质产品。
  《华阳国志》记载,临邛县有一口“火井”,夜里此井能发光,照亮周围,人们要想得到这种光,先以火投入其中,过一会儿,下面会发出雷声,火焰便出,能照耀数十里。有人甚至用竹筒把井里面喷出的东西盛起来,可拿着走而终日不灭。火井旁边还有一口有水的井,取井火煮井水,一斛水可得五斗盐。不过,要是用普通的火去煮,就得不到多少盐了(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所谓火井、井火,就是天然气,蜀地不仅遍布盐井,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晋人刘逵为《蜀都赋》作注时说,煮井水还得用井火,一斛水可以煮出四五斗盐,用普通火煮,只能得二三斗。
  至于冶铁,是与制盐业并重的另一项重要产业。蜀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冶铁也是蜀地的一项传统产业。据《史记》记载,西汉时蜀地卓氏、程郑在临邛冶铸,成为亿万富翁。汉文帝时把蜀地严道的铜山赐给邓通,邓通便专门经营铸造业,成为富翁。
  铁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兵器最早的材料是青铜,但这种材料比较软,不够坚韧,铁和钢的出现,提高了兵器的技术含量。
  汉武帝以后蜀地盐铁主要还是官营,至东汉中后期,官营渐解,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时,撤销了盐铁官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煮盐和冶铁(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这两项重要的产业逐渐被一些大地主、大商人所垄断,他们个个富可敌国,生活奢侈,政府反倒财政吃紧。
  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下令把盐铁两项收归官营,设立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两职负责盐铁事务。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必须选熟悉基层情况又懂经济的人去担任。
  诸葛亮向刘备推荐的司盐校尉是王连。之前提到,刘备在葭萌起事,进军梓潼,县令王连闭城不降,刘备无奈绕城而走。刘璋投降后,王连也归顺了刘备,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又转任广都县令,皆有政绩(所居有绩)。
  刘备升王连为司盐校尉,此是武职,说明其管辖权不在州郡,而归军方的左将军府。司盐校尉下面设有典曹都尉等职,校尉的品秩通常为二千石,与郡太守同级,都尉的品秩稍低,也有比二千石,这说明司盐校尉是一个很大的机构。
  王连推荐了吕乂、杜祺、刘干等人为典曹都尉,在各地推行盐业专营。这些人都很能干,取得了丰厚利润,极大地改善了益州的财政状况(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在盐业官营中诸葛亮也发现了一批人才,王连、吕乂、杜祺、刘干等人由于政绩突出,后来都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终皆至大官)。其中王连以后担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但仍然兼管盐政(领盐府如故),诸葛亮担任丞相后,调王连为丞相府秘书长(丞相长史)。吕乂后来升任巴西郡太守、汉中郡太守等职,他长于经济事务,善于做保障后勤工作,是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军需粮草供应的主要官员之一,受到诸葛亮的称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