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20 19:34:23
连载1-65 第六章 益州有点儿复杂
6、盐铁官营(2)
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下令把盐铁两项收归官营,设立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两职负责盐铁事务。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必须选熟悉基层情况又懂经济的人去担任。
诸葛亮向刘备推荐的司盐校尉是王连。之前提到,刘备在葭萌起事,进军梓潼,县令王连闭城不降,刘备无奈绕城而走。刘璋投降后,王连也归顺了刘备,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又转任广都县令,皆有政绩(所居有绩)。
刘备升王连为司盐校尉,此是武职,说明其管辖权不在州郡,而归军方的左将军府。司盐校尉下面设有典曹都尉等职,校尉的品秩通常为二千石,与郡太守同级,都尉的品秩稍低,也有比二千石,这说明司盐校尉是一个很大的机构。
王连推荐了吕乂、杜祺、刘干等人为典曹都尉,在各地推行盐业专营。这些人都很能干,取得了丰厚利润,极大地改善了益州的财政状况(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在盐业官营中诸葛亮也发现了一批人才,王连、吕乂、杜祺、刘干等人由于政绩突出,后来都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终皆至大官)。其中王连以后担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但仍然兼管盐政(领盐府如故),诸葛亮担任丞相后,调王连为丞相府秘书长(丞相长史)。吕乂后来升任巴西郡太守、汉中郡太守等职,他长于经济事务,善于做保障后勤工作,是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军需粮草供应的主要官员之一,受到诸葛亮的称赞。
司金中郎将一职,诸葛亮推荐的人是张裔。
柏下一战诸葛亮对张裔确实留下了太好的印象,此时的张裔已被诸葛亮推荐为巴郡太守,诸葛亮觉得司金中郎将一职需要派一个干才去担任,张裔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就建议改任他为此职。
郡太守的品秩为二千石,中郎将的品秩为比二千石,由太守改任司金中郎将品秩等于降低了,但张裔愉快地接受了任命。
张裔的任务是负责经营制作农用和军用的器具(典家战之器),其实是把治铸业全部纳入官营,任何私自铸造都属于违法,政府不仅可以由此获利,而且控制了民间武器的制造。
在诸葛亮领导下,蜀汉的冶铸业非常发达,史书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记述,但从许多零星史料里可能看出当时的冶铸规模和水平。
《打箭炉厅志》记载,诸葛亮曾率军渡泸水西去,在鱼通铸造兵器,有一个名叫郭达的匠人,一夜打箭三千,称为神手,被封为将军。
《四川通志》记载,在成都以南十三里的地方有条铁溪河,流入白水河,诸葛亮曾在此冶铁。
《元和郡县志》记载,始建县东南七十里有一座铁山,出铁矿,诸葛亮取之为兵器,其铁质刚利,可用作贡品。
《方舆纪要》记载,崇宁县以西六里有铁钻山,诸葛亮曾铸铁于此,以造兵器。
《周地图》记载,蒲亭县有铁山,诸葛亮取之以铸刀剑,封宇文度为铁山侯。
在这些记载中,所提到的每件事情未必都是由诸葛亮亲自去组织实施的,但这项工作他抓得很紧,并且经常亲历亲为,所以记载才会如此多而具体。
在《太平御览》等史籍里,还记载了蒲元为诸葛亮制刀的事。
蒲元是蜀地一名精通铸造的高手,他曾在成都为刘备造刀五千口,每口刀都刻有“七十二炼”的字样。
所谓“七十二炼”,就是钢铁被反复锤打七十二道。蒲元后来又在汉中的斜谷为诸葛亮制刀三千口。据说蒲元在冶炼金属、制造刀具方面的做法与常人不同,钢刀制成后,为检验钢刀的锋利程度,他在竹筒中装满铁珠,举刀猛劈,结果竹筒豁然断成两截,而简内的铁珠也被一分为二。
蒲元的制刀技艺称绝当世,他所制的钢刀称为神刀。唐人虞世南编著的类书《北堂书钞》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蒲元铸刀,钢铁锤锻至白亮时,按理需要马上淬火,他没有用近旁的汉水,而专门派人去成都取蜀江水。大家感到惊讶,蒲元解释道:“汉水弱,不合适淬火;蜀江水爽烈,适合淬刀。”
派人将水从成都取回,蒲元一试便说:“此水中掺杂了涪水,不能用。”
取水的人想抵赖,说没有掺杂其他水。蒲元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下,说道:“此水中掺进了八升清水,还敢说没有?”
取水的人赶忙叩头认罪,道出实情。原来,当他从成都返回行至清津渡口时,不小心摔倒,把水洒出去一些,他挺害怕,情急之中取了八升清水掺在其中,怎么也想不到被蒲元识破了。
故事有点玄虚,但蒲元在淬火工艺方面的丰富经验确实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同水质对淬火的影响,也被那时的人们所掌握。
还有一本唐人所著叫做《洞玄子》的书中,也记载了一件事。有一天蒲元在一农户家发现一把很独特的废剑,蒲元认出,这把剑是用一种从没有见过的材料制成的,经过协商,蒲元以一件经过四十八道工序才制成的元胚交换了那柄废剑。
除盐铁之外,诸葛亮还大力提倡发展蜀锦,把它的重要性提高到战胜胜敌人的重要产业(决敌之资)来看待。
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代表了丝织物的最高水平。蜀地农业与蚕桑业十分发达,种植和应用天然色素植物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染织工艺体系。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到了汉朝,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成都自那时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诸葛亮充分发挥益州在织锦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织锦业。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设立锦官,负责组织和管理蜀锦的生产,使蜀锦业在这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左思在《蜀都赋》中描绘道:“专门生产蜀锦的人家,常常有多达上百间织锦房,织机之声交响应和(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南朝李膺在《益州记》中也记述道:“成都南有锦城,在笮桥以东,流江的南岸,这里是蜀汉时故锦官所在地,号锦里,城墙现在还在(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墙犹在)。”
蜀锦生产改善了蜀汉的经济和财政状况,据《太平御览》记载,蜀锦成为益州的特产和专有产品,魏吴两国都跑来购买(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这无疑改善了益州百姓的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蜀汉的政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