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6节

作者: 十大碗
收藏本书TXT下载
  路上遇见中书舍人、清辉殿大学士张洎,陈乔知道他是圣上十分欣赏宠信的大臣。平日里两人虽无深交,但在这国难临头时刻,共同的命运似乎轻易地就将之间的陌生隔阂一扫而光。在简单介绍了守城之战的情况后,陈乔不禁仰天长叹,向这位并不熟悉的同僚表明了要以死殉国的心志。出乎他的意料,张洎也表示了相同的意向。望着眼前这位儒雅清秀、平日里喜欢讲禅论道的同僚,陈乔有了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同朝为臣数年,怎么就没看出这也是一位血性男儿?要是真有来世,陈乔心想一定要与他结为知己好友。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人能以自己的生命为圣上尽忠、为国家献身,陈乔心灰意冷的内心多少感到有了一丝暖意,不由得对这位并不太熟悉的同事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和莫名其妙的感激之情。

  两人携手走进大殿。

  日期:2014-08-12 15:12:19
  金碧辉煌、宽敞明亮的殿堂似乎也散发出一股末日的气息,诺大的厅堂中只有圣上一人斜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显得孤单而又凄凉。见到自己奉若圣明、一生为之献身的君主圣上即将面临亡国受辱的境遇,陈乔心如刀绞,匍匐在地,以虔诚得已经类似痉挛的跪拜向自己的君主表达着无限的忠诚和最后的敬爱,当听到敬爱的圣上诚心的劝慰,看见他圣祥的双目中满含泪水时,陈乔知道自己死得值。他悲壮地转过身去,义无反顾地辞别自己的君主,走出金殿大门,与他那位相识已久、但刚刚心交的同僚。

  两人来到政事堂,这是平日里内阁大臣们议事的地方。陈乔解下腰上的金带作为赏赐交给一直跟随自己的两名随从,嘱托二人埋好自己尸身。两名忠心耿耿的随从知道主人去意已决,含泪掩门而出。
  屋里只剩下陈乔和张洎。刚才向圣上辞别,心情激荡之中陈乔没太注意这位同僚的言行,依稀听到他同自己一样向圣上倾诉忠心和以身殉国的志向。即将赴难之际,看着空荡荡的屋中这位唯一的同伴,这位与自己同样悲伤、同样绝望,又同样忠心不二的昔日同事、今日知交,陈乔有了一丝安慰。两人心意相同,无需多言,相互拜了一拜,毅然把大好头颅伸向垂悬于房梁之上的凌娟之中。
  陈乔走了,他走的那样悲壮,那样从容。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忠臣义士的应尽之义,不仅仅是自己,任何一个像他一样的人都会这样。一同赴难的同僚张洎就是证明。临别之际,陈乔并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同。
  有不同,张洎就与他不同。
  当陈乔将凌娟向屋梁上悬挂的时候,张洎也装模作样的搬凳找梁,挂带系圈。当他用余光看见陈乔把头伸进凌圈中并用力踢开脚下板凳时,他并没有做同样的动作,而是又把脑袋从布圈中抽了出来,然后跳下板凳,冷冷地看着陈乔微微扭动的身躯,默默等着陈乔的生命一点点的消失。等到差不多了,张洎拍拍身上的灰尘,打开房门,在站在门口等着为主人收尸的两名随从惊愕的目光中,从容不迫、淡定自如地走了出去,仿佛刚刚参加完一个朋友的宴会。

  陈乔看走了眼,这位他临终前还觉得相交恨晚的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种人。
  日期:2014-08-12 15:13:25
  2、李后主的“忠臣”

  看走眼的并非仅仅陈乔。
  南唐国主李煜,这位诗词书画闻名后世,治国理政却乏善可陈的著名“后主”,此刻正为他庸劣的治国政绩带来的灭国灾难而后悔不已。万般悔恨自责中唯一让他感到些许安慰的就是刚才陈乔和张洎决心殉国的悲壮之举。两位忠臣临别之际的肺腑之言一直萦绕在李煜耳边,甚至一度让他忘记了所面临的危难处境。
  两人都是李煜倚重的大臣,特别是张洎,更是满朝大臣中最受李煜宠信的人。
  李煜是在做太子时认识的张洎。当时父皇李景(916-961)迁都豫章(今南昌地区),时为太子的李煜留守金陵,张洎被朝廷任命为记室(相当于秘书科长)派往李煜处任职。张洎知识渊博,博览群书,通晓古史,尤其是谙熟道释经典,通晓禅寂虚无之理,更兼丰度姿容能言善谈,每每讲禅论道能够昼夕不断,令信奉佛祖的李煜大为折服。两人虽为君臣,但李煜实际上早已将张洎视若良师益友。李璟去世后,李煜登基为帝,立即将张洎擢任为工部员外郎、试知制诰,刚任一年,又升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这还不够,为能时常与张洎谈佛讲法,李煜在紧邻皇宫的地方为他专门修建了一座豪宅居住,让他进宫更加方便。自此后,两人常常日以继夜地在一起探究佛经参礼敬佛,张洎如影随形不离李煜左右,以致不仅佛事,内政外交一应事情李煜都常常要征询他的意见。张洎虽不是宰相,但实际上国家大事多由其断,成为事实上的“二把手”。李煜对他“恩宠第一”,不避嫌疑,即使是皇室家宴也常常让他参加,无丝毫避讳。

  娇惯易纵,张洎有时耍些小性子。因为大受宠信,有时张咱的“建言献策”一旦没被采用就“闹情绪”,常常称病不上朝。每逢这时,李煜往往不顾皇上之尊亲写书信慰问解释,张洎方才作罢。李煜对此也从不计较,认为这是奇士高人的天性使然,尽管张洎所提建议中有许多后来被证明是大失偏颇甚至不切实际,特别是对待宋国在江上建桥一事,正是由于他的错误判断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日期:2014-08-12 15:14:33
  北方宋国这次大举侵战,是通过在采石矶附近的长江之上架建浮桥才得以过江的。长江是阻隔宋军南进的天然屏障,一旦被渡过则再无险阻可以阻挡宋军的进攻,都城金陵也将很快暴露在宋军面前。按常理讲,如果知道宋军要搭建浮桥当然应该立即毁掉,但当李煜听说宋军正在搭建浮桥找来张洎询问时,张洎则极言不可能,并谈古论今力证在长江如此宽阔江面上搭建浮桥无异痴人说梦。听张洎说的十分肯定,李煜也就放下心来,没有进一步派人核实,导致贻误了毁桥良机,使得后来宋军正是凭借此桥迅速渡过长江直接逼近到都城金陵,可以说李煜及南唐到了今天国破家亡的地步,张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李煜不这么想,在满朝文臣武将的埋怨谴责声中,李煜坚持认为国遭大难都是运数使然,即使是早毁浮桥也不过多延一时罢了,无关大局。看来李煜早已掌握了历史唯物观的精髓了。

  李煜对张洎的诸多过错没有放在心上,但他刚才为国殉难的慷慨陈词和大义凛然却令李煜感怀至深。危难之中见真情,望着二人渐渐消失的背影,李煜更加确信自己看对了人。

  李煜正在千头万绪地胡思乱想,忽然看见一个人走到面前,定睛一看竟是张洎。虽然国难当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忽然看到一个确信已经死去的人又站在面前,李煜还是不由的吓了一跳,惊恐地问道,“你不是???”
  只见张洎镇定自若地答道: “臣与乔同掌枢务,国亡当俱死。但念主在,谁能为主白其事,不死,将有以报也。”就是之所以不死是还想着为皇帝再做些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