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14节

作者: 十大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时,李怀光正在魏城(今河北魏县)一带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幽州节度使朱滔、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等叛军作战。接到朝廷的告急信,当即率军星夜救援。自魏城至奉天远达千里,大军昼夜兼程,一路狂奔。时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兵马行走极为艰难。李怀光以忠义之情激励将士,鼓动将士应念君之危,尽人臣之义。众人被其忠义之心感动,咬牙坚持,历经疲累艰辛,累死兵马无数,终于抵近奉天。大军不顾长途疲劳,在蒲津(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急渡黄河,随即在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与阻挡救援的朱泚叛军发生激战。将士救君心切,勇不可挡,一战败敌。大军乘势迅速赶至奉天。

  几日前,为使在奉天苦苦支撑的君臣早日得知援军将至,李怀光派属将张韶身怀蜡书前去给德宗报信。张韶赶到奉天城时,正遇上叛军大举攻城,将奉天城池围得铁桶也似,无法进去。张韶化装成难民,混入被叛军驱赶到城下护城河中当做填河袋子的百姓中,待随众人走到城根时,张韶对城上唐兵大呼:“我是朔方军使!”城上守军闻听赶忙放下绳索将他往上拽拉。城下叛军见有百姓爬城,起初不明所以,待缓过神来后立即拉弓疾射,一时箭如蝗飞,待张韶被拽上城头时,已身中十余箭,血染全身。德宗见信得知援军已至,高兴的眼泪直流,急命兵士抬着张韶绕城墙一匝,边走边喊,告谕将士援军已到,一时城内欢声震天。

  朱泚见朝廷援军已到,又刚刚打败一仗,知道攻城已然无望,怕被唐军趁机里应外合,只得仓皇退兵。奉天之围得解,德宗君臣逃过大劫。
  李怀光的千里赴援对于德宗一朝来讲,实有再建之功。李怀光本人及所帅将士都认为这次皇上肯定要大大的给予“肯定”,大加奖赏一番,说不定皇上本人还要“检阅”这只“英雄部队”以示鼓励褒扬。一众将士都眼巴巴地候着,盼着那神圣荣耀一刻的到来。
  凭心而论,李怀光将士所想毫不过分,即使是在古代这种场景也并不少见。但令李怀光将士大失所望的是,不仅上述希望没有实现,皇上甚至连让进城晋见的话也不说一句,即使是大军统帅李怀光也没让晋见。众人一时间恰似从天上掉到了地下,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直令众将士懊丧无比。
  坏事就坏在卢杞身上。
  日期:2014-08-12 19:57:16

  李怀光多年与反叛军镇交战,自然知悉这一次藩镇叛乱的前因后果,明白卢杞是其中恶因之一。作为自小在刀锋剑丛中拼杀之人,李怀光性情粗爽,直言无讳,经常对属下抱怨卢杞作奸祸国致使民怨沸腾、四海动乱。奔援途中,还愤恨不已地对身边将士讲到这次面见圣上,定当奏请诛除卢杞奸臣“。
  李怀光的愤怨之言不知怎么传到了卢杞耳中,把他惊得魂魄欲散。卢杞思讨认为李怀光刚刚立下重造社稷之功,皇上肯定对他宠信无比,如果允许李怀光进城见到圣上,一旦他弹劾自己,后果则不堪设想。不愧为大奸之人,一阵惊慌过后,卢杞很快就镇定下来。他跑去向德宗进言说:“怀光勋业,宗社是赖。为臣闻听朱泚叛贼闻风丧胆,斗志全失。若乘其胜势兵威,必可一举破贼;今若许其进城朝觐陛下,势必要赏恩辞宴,群相庆贺,如此必然贻误时机,使叛贼有喘息之机重整兵马、修缮防御,到时恐怕再难攻克。不若令怀光立即乘胜进军,一鼓作气破城平乱。破竹之势千载难逢,稍纵即逝,不可轻弃。”

  奸人之辞往往裹着合理的外装。单从军事角度讲,卢杞的话似有一定道理,可这其中单单就没有顾忌到李怀光将士的心情。
  德宗被朱泚叛军迫得狼狈离京,堂堂皇帝蜗居于奉天小镇,受尽屈辱,羞愤难言,对朱泚的恼怒早已使他本就不高的智商更加降了不少,卢杞所言正符合他急于雪耻的念头,当即允可,诏令李怀光率兵立即拔营赴京平叛。
  接到立即行军出发的旨令,一心等待进城受到皇帝“亲切”接见的李怀光将士,直如凉水泼顶,感到无比沮丧。瞬间沮丧又转化为怨气,军营中上至将官下至卒勇,怨愤之情溢于言表。须知此一时期并非如和平时期那般皇帝威严的无人敢犯,而是叛乱此起彼伏,自称帝王者时有出现,皇上的名号早已失去应有的尊崇。
  此时的李怀光自觉羞愧难当。艰难行军时激励将士拼死赴援的言辞中可能就有获胜后被皇帝接见表彰的荣光,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对荣光的向往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忠勇之心,激励众人冒着极度疲惫不远千里赶来救援,但似乎也成为李怀光给将士们的一个许诺,而眼下这个许诺将成为谎言。作为一军之帅、战场之上号令千军万死不辞的统帅,怎么能言而无信?即便一般将士不能觐见,自己作为同平章事兼大都督、大都护、节度使的朝廷重臣,满怀一腔救君赴难之心、身具克敌战乱之功,难道换来的竟是如此的轻蔑与不屑?皇帝近在咫尺竟能托词不见,手下将士内心作何所想?以后还有何颜面驾驭属下?

  结局如此,李怀光心中明白肯定是卢杞使然。哀身自悯,李怀光心想皇上身边有此奸臣当道,自己立下如此功勋尚且如此,以后即使再立大功恐怕也难有信任。哀怨自怜,怒气难消,李怀光将兵屯于咸阳,停兵不前,上书朝廷,揭批宰相卢杞为奸祸国,奏请惩处以合天下之心。
  李怀光奏折传至朝廷,立即引起一片哗然。卢杞为祸多年,群臣早已愤懑不已,只是碍于德宗的宠信和卢杞大权在握才没有人敢于公然反对。李怀光的上书好似引发了弹药库,一时满朝鼎沸,议论纷纷,众口一词声讨卢杞。德宗哪里想到会产生如此局面。此时外有军队逼迫,内有众意难犯,无奈只得罢免了卢杞的宰相之职,贬为新洲司马,逐出朝廷。消息传出,朝臣百姓无不欢呼。
  德宗将卢杞贬出了朝廷,李怀光的喜悦之情并未维持多久。作为从基层官员逐步做到高官的方面大臣,李怀光不会不知道官场的游戏规则,很快就意识到作为臣下,自己此次奏请罢卢有乘君之危的嫌疑,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行为。皇上眼下处于国乱用人之际,暂时对自己忍让,但肯定圣怀不畅,今后遇有机会必会发作。凭实而论,李怀光所虑并非杞人忧天,古往今来很少有君王能够容忍臣子逼使自己的,一时的忍让只不过是时机未到暂无他法罢了。

  日期:2014-08-12 19:59:02
  君臣之间已生嫌疑,离叛之心则必会产生。之后李怀光逐渐赖于征伐叛乱,而是常常驻留观望,消极敷衍。随着君臣间猜忌的日渐增加,反叛已成自然之势。不久,李怀光就公开袭击唐军,正式走上反叛之路。贞元元年(785年),最终李怀光被手下将领所杀,叛乱被平。
  李怀光是个悲剧人物。这种悲剧既有其自身忠诚之心不够,遇到挫折遂生离心的品德因素,也与卢杞的巧言相害有着直接关系。假使没有卢杞的阻隔,德宗赏面接见舍命救援、浴血奋战的李怀光将士并给予足够的奖赏,即使当时物资匮乏,多讲几句勉励话、多授几个空头衔总是能够做到的。如此一来,李怀光的一腔忠勇之情得到必要的“回复”,怨恨之情则无从产生,忠臣变叛逆的结局则不会发生,历史上就会多了位受人赞美的英雄,少了个遭人唾弃的叛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