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19节作者:
十大碗
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裴宽,才高干练。任地方官吏时,不畏权贵,体恤民疾,政绩非凡,玄宗因此对他厚爱有加,曾赋诗赐赠道“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情”。李林甫唯恐玄宗提拔他为宰相,就寻机阻挡。
一次,刑部尚书裴敦复讨伐海盗回朝。按当时惯例,征战结束后朝廷要对有功将士记功奖赏。这种受奖人选一般并不由朝廷决定,而是以统兵大臣的奏报为依据,因此,裴敦复就借奏报立功受奖名单之便大肆收受贿赂。裴宽身为御史大夫有检举监督职责,闻知此事后就上书检举了裴敦复受贿徇私的事情。李林甫看到奏表后,意识到这是离间裴敦复与裴宽关系的机会,可以借裴敦复之手打击裴宽,于是不顾堂堂宰相之尊,竟然把这种纪检工作的严肃机密偷偷告知了裴敦复。裴敦复见丞相大人将如此大事相告,感激涕零,对裴宽则心生怨恨,当即告诉李林甫说裴宽也曾请托他为人奏功。李林甫闻听大喜,赶忙催促裴敦复向皇上奏报此事。裴敦复上奏朝廷后,裴宽被贬为了睢阳太守,当然也就失了升任宰相的可能,李林甫就又除掉了一个潜在对手。
裴敦复报复了裴宽还没有高兴几天,就被恩人兼好友李林甫弹劾了下去。原来,李林甫看到裴敦复因为讨伐海盗有功受到玄宗皇上多次嘉赞,害怕他又成为对手,就把排挤目标又对准了他。正巧,裴敦复被任命为岭南五府经略使,因故未能及时赴任,李林甫就以不按时赴任为由上书弹劾,将其贬为了淄川太守,后又牵连他罪将他杖杀。
除掉一个个冒尖的对手,李林甫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仔细分析各个层面有无危急自身权位的危险因素,一番论证下来还真发现了一个隐患。
原来,唐朝自太宗李世民以来,有不少蕃族出身的武将由于能征善战立下功绩被任命为藩镇将领,虽然这些人也大都忠心尽职,但由于对他们存在防范心理,一般都不再把他们升任既有军权又独辖一方的边镇节度使之职,如果节度使职务出现空缺,往往委派一些汉人文职大臣去担任。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是:因为这些文职大臣既有才学又因戍守藩镇常立战功,所以其中有不少人后来升任朝廷宰相,即所谓的“出将入相”,唐玄宗时期的若薛讷、郭元振、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如此。李林甫分析如若这一政策继续实行,这么多藩镇节度使包不定哪天就会有人被皇上看中任为宰相,由此一来,自己的宰相位置就要拱手送人。
深思熟虑之后,李林甫进奏玄宗说,“当前虽国家富强,然夷狄未灭,时犯边疆。现今我们用文臣为藩镇节度,作为戍边大将,文人畏惮矢石,不能冲锋搏杀,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人为藩镇节度大臣,这些人生来雄豪,长于征杀,如果陛下施恩信用,必会以死相报,夷狄之危就不足为虑了。”李林甫这种说法孤立来看似乎很有道理,玄宗一时也没往深处考虑,就同意了他的建议。为显示并无私心,李林甫当即表示愿意献出自己所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位让蕃将安思顺担任,并建议任命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蕃人将领升为各藩镇节度使。其实,李林甫的真实意图是这些人都是武夫蛮人,没有高的学问才识,将来不可能升任为宰相,自然也就不会危及到自己的相位。之后,果然极少有节度使再进朝为相。但是,李林甫的目的虽然得逞,却给唐朝廷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后来,安禄山因为专任藩镇十四年,拥兵养势以至于朝廷不能制约,最终称兵犯上祸乱天下,这一切都源自李林甫的一己私心、小人心肠。
既然有能之士都已被排挤出去,按唐时的惯例又不能自己独自为相,但如果再任命新相又怕前驱狼后进虎,这下让李林甫进退两难。但也仅仅是为难了那么短暂片刻,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住这位巨奸。很快,李林甫便有了计较:先是鼓动唐玄宗任命目不识丁又无胆无识的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行使宰相之职。见玄宗还嫌不够,又选中了黄门侍郎(皇帝顾问)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推荐他为左丞相兼兵部尚书。陈希烈,对老庄之学很有研究,性格为人也确像老庄人士,柔和软弱,不与人争,李林甫看中他的也正是这一点。据说,陈希烈为相后,凡事皆由李林甫作主,不敢有所主张,一味唯唯诺诺。军国大事、朝政机务往往是李林甫拍板决定后,办事官员再把已经定论的文书交给他署名而已。玄宗不上朝时,各部官员都奔赴李府请示汇报、处办公务,“朝中为之而空”,陈希烈虽端坐府中,但无一人晋见。一个奸臣带着两个笨蛋,朝政运转、官吏风气可想而知。
日期:2014-08-13 19:17:09
6、慑敌有措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于混迹在古代官场中的人而言,这句话更应该被奉若圣典,因为只有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李林甫虽然学问不多,但他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评判,他知道自己能够一步步走到宰相高位大权独揽,不是靠见识能力,而是千方百计讨得的皇上的信任,多年来位居极致而不倒也不是自己身具领袖气质或者德泽广被众人认同,而是全赖用权得法统御有术。既然如此,如果有人出面相抗,不关是指责自己的朝政过失还是揭露自己的无能才疏,一旦引起皇上质疑,后果则不堪想象,因此,关键中的关键是要压制住甚至除掉那些胆敢挑头惹事之人,只有把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自己才能高枕无忧。
李林甫对潜在的危险人物大致划分为三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处理:对有一定影响力但附和自己者,给予高官厚禄,使其成为既得利益者从而“不愿说”,如陈希烈、牛仙客之流;对于心怀不满者,以高压恐怖手段震慑立威,使其忙于自保从而“不敢说”;对胆敢出头对抗者,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惩”方针,使其反省认命、恐惧惜命、亡身丢命从而“不能说”。
对于用高官厚禄诱其随附的陈希烈之流的手段一如前述;对于要用高压手段震慑的,李林甫经过分析觉得应当重点关注那些负有监察朝政纠弹百官之责的御史们,他们干的就是这种差事,最容易惹是生非,绝不能让他们把职责履行到自己头上。
一次,他找到几位御史说: “当今明主在上,英明决策,作为臣下极力贯彻尚恐不尽,哪里还用诸位多言?君不见宫厩所立仗马(皇帝仪仗所用)终日无声而享用三品食料;一旦嘶鸣则立刻被逐。其后即使欲想不鸣也已晚矣。”(原话: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虽然表面上说的是不能对皇上指三说四,但一般朝政都出自宰相,实际上还是恐吓御史们不要对自己评头论足,这些饱读诗书的御史们自然心领神会。
补阙(谏官)杜琎不信邪,依旧上书玄宗言论朝政,李林甫第二天即将他贬往外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再无人敢上书言政,一众谏官都“持禄养资”,白拿国家工资俸禄,吃饭不干活,以致一时“谏争路绝”。读史至此不由大发感慨,虽然李林甫掌权当道,但举国官吏皆都如此这般可就遗祸无穷,任祸国之人横行,任殃民之策滥施,即使若干年后当权奸臣人死政停,但惑乱已生,国之损失、民之痛苦又岂是几句批判谴责所能改变?这些官吏的人格官品相对于“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唐末才子诗人杜荀鹤的为人做官信条,相差何以万里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