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脸谱——古代官场小人的另类史话》
第20节作者:
十大碗
“严肃讲话”、逐出朝廷只是李林甫震慑众人最仁慈的手段,大多数情况是残酷打击无情镇压,让那些胆敢抗争之人亡身丧命“不能说”。李林甫家中有一堂室形如弯月,称为“月堂”,李林甫有一个令人恐惧又不可思议的习惯,即每当要陷害某人之时,他往往要钻进这处月堂里筹谋划策,“若喜而出,则其家碎矣”。其阴森狞笑之声之状,今天想来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为了更有效地镇压异己,李林甫专门收罗了一批酷吏爪牙,替自己四处探听情势追捕政敌,这其中尤以京兆尹(后任刑部尚书)萧炅和京兆法曹吉温最为著名。萧吉二人均是心狠手辣之徒,按照李林甫的旨意四处网络异己穷追猛打,无人能够逃脱,时人称为“罗钳吉网”。
日期:2014-08-13 20:14:51
前文提到因为当初与李适之不合,李林甫施计将他逐出了朝廷。唯恐李适之被再度起用,李林甫想法设法必欲将其根除而后快。想到李适之曾任过兵部尚书,而与自己有隙的驸马张为是现任兵部侍郎,李林甫就使人告发兵部铨曹(组织人事处长)以权谋私,借进人提干之际收受贿赂,期望以此牵扯出他们的上司李适之和张为。此案广泛牵连,兵部官吏六十余人被逮捕查办,刑部衙门几乎为之一空。由于玄宗担心一个部门有如此多的官员被查难免影响朝廷形象,才最终全部赦免释放。
户部侍郎、御史中丞兼太府出纳(财政部长)杨慎矜曾经依附过李林甫,并受他指使诬告过太子妃兄韦坚和大将皇甫惟明等人,后来由于杨慎矜受到了玄宗赏识,在跟随李林甫的态度上也不如先前积极,致使李林甫嫉恨不满,起了将他除掉的念头。李林甫指示另一爪牙王鉷诬告杨慎矜,称杨慎矜以隋朝皇室后裔自居,一心复辟隋朝,结交异士图谋造反。谋反事大,玄宗震怒,诏令收捕查办。李林甫乘机指使将案件扩大,把杨慎矜及其亲朋好友连带他的下属都牵连了进来,企图一次找出更多线索,一举将杨慎矜置于死地。
李林甫的另一亲信殿中侍御史卢铉负责审讯杨慎矜的属下、太府少卿张瑄。卢铉与张瑄都在朝中为官,虽无深交但相互熟悉。卢铉凶狠之徒,对张瑄视同路人,严词审讯百般拷打,无丝毫同僚情熟人情谊。诸多刑具一一用遍,但张瑄竟然铁汉子一个,死不肯招。卢铉气急败坏,对张瑄使以“驴驹拔撅”之刑。据史书记载,此刑残忍至极,用刑时,先把犯人上身用枷卡住,下肢让人按住,再用力拉枷,将犯人身体向两方拉扯。拉扯之时,骨节挣脱,肌肉撕裂,疼痛不可名状。张瑄身子被拉长“数尺,腰细欲绝,眼鼻皆血出”,仍不招供。最终,吉温、卢铉等人只得伪造证据,判决状告属实。杨慎矜兄弟皆被处死;铁汉张瑄流放岭南,后死于其地。
对于之前贬往外地的政敌对手,李林甫视若宿疾,如鲠在喉,日思夜想着斩草除根,接二连三地追奏死罪,一经玄宗批准,立即派人奔赴当地执行。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次,李林甫派遣酷吏罗希奭自青州一路杀至岭南,所过郡县官吏百姓,见罗大使如见地狱判官,处处人心惶惶,贬官囚犯更是无不闻风丧胆。罗希奭一路向南,快到宜春时,被贬此地的李适之听说罗希奭将到,这位昔日的刑部尚书司法头目竟然惧怕不已,服毒自杀;行至江华,之前因得罪李林甫被贬至此的原邺郡太守王琚先是服毒自尽,不死;又上吊而死。两位大臣还没见人就因恐惧而死。罗希奭天生坏种,知道裴宽在安陆,就绕道直奔安陆,想也把裴宽吓死。裴宽见到罗希奭,吓得跪地叩头,祈求饶命。罗希奭看到这些昔日高级领导如此丧魂失魄卑颜屈膝,视自己为救命菩萨,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竟然不杀而走,裴宽因此留得一命。李适之尸体被儿子迎回东京安葬,被李林甫告发违制,又加以别罪被杖杀而死。
一时朝野惊涑,官民恐慌,诺大的大唐天下一片寂静。李大宰相则安然自得地享受着为所欲为的幸福时光,直至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寿终正寝。死时颇为荣耀,被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之衔,百官送葬。
日期:2014-08-14 08:55:26
7、尾 声
由于极富心计又擅长玩弄权术,李林甫终其一生在官场中如鱼得水官运亨通,达到了一个“官迷”所能做到的极致水准。但他的这些荣耀并没有赢得人们的尊敬,相反,其卑鄙的人格和行为遭到时人和后世的唾弃和谴责,《资治通鉴》这样评价李林甫:上(指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评价可谓恰如其分。后来的“安史之乱”及唐朝的由盛转衰,李林甫都可以说是始作俑者。真可谓快乐了一人而祸乱了国家、败坏了朝政、坑害了黎民百姓,整个国家民族跟着遭殃,令时人来者无不切齿痛恨,以至到了宋朝,诗人苏轼在《荔枝叹》诗中写有“至今欲食林甫肉”之句,真是一朝为恶,千载骂名,应为小人切记。
其实,李林甫之类的所谓“官妖官精”,与人的智慧高低和干练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人的品行好坏密不可分。如果一门心思全用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自然会“劳有所得”,反之亦然;要是把全心全意扑在职责上或者以赤诚之心对待同事,则肯定修炼不成“官精”。清人汪龙庄二十一岁即涉足官场,先后在各地十六位官员幕内充当刑名师爷长达三十四年之久,四十六岁时中进土,任湖南宁远知县,几十年的幕府生涯和为官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辞官回家后写下了数部论述为官之道的名著《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续性治药言》、《学治说赘》,现被冠名为《中国官场学》出版。单从这点讲,他应当也是位“官精”,但其实不然,由于其秉性正直,嫉恶如仇,“持论挺特不可屈”,在官场中遭遇小人诋毁,最终不得不告老还乡。可见,所谓的“官精”并非取决于一个官员的智慧高低,而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
死后的李林甫既不能使阴招又无法耍手段,其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的诸多恶行很快就被揭露出来,一份份血泪诉状接连不断地报到朝廷,唐玄宗如梦方醒,诏令褫夺所赠的一切爵号,刨坟开馆,取出李林甫嘴中所放金紫玉珠,剥下所穿锦袍玉带,把巨型棺木换成小号,以庶人待遇草草掩埋于长安城外的乱坟岗上。
一代小人终究找到了自己的归所。
○1、唐时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