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以前是白事知宾,我来说说白事里边普通人不知道的事儿》
第21节

作者: DM4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0-10 18:48:00
  什么是渡灯呢?渡灯并不常用,而且是近几十年才流行起来的,主要是用在城里的丧事上。别以为白事知宾都是一群只遵循古制的人,丧礼时候所遵循的礼节,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的。
  最近几十年,因为城里高楼大厦,即便在楼下搭了灵棚,死者的灵魂还得穿过楼道、上楼,直到回到自己家。这一段路上,因为拐角太多,灵棚和堂屋里的灯是照不到这边的,所以在楼道里还要放一盏渡灯。
  渡灯的制作很简单,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物里捡一根棉线,搓成油灯线就成了。倘若死者家在二楼以上的话,渡灯得放在楼梯口,边上放一个铁盆,时不时还得在铁盆里烧点纸钱。
  隔壁栋那户人家的丧礼看上去办得有模有样,但是细节方面就做的很不到位了,看样子应该不是专业人士做的。
  不过奶奶也有些吃不准,因为渡灯是最近几十年在城里才流行起来的,办丧事的那个人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而且,想要成为一个白事知宾非常困难,那人是不是白事知宾还很难说。
  想成为一个白事知宾,首先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三观一定要正,因为白事知宾想要害人实在太容易了,丧礼上故意错一点都够让人喝一壶的;
  第二,要学的东西很多,像《礼记》中的《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都是要专攻的部分,而且不仅这部分,其他部分也要熟读。但更难的还在,除了《礼记》之外的儒家十三经这你也得有所涉猎。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得根据当地习俗进行丧礼。
  与其说白事知宾是主持丧礼的主持人,不如说他们是研究民俗的学者更为恰当。更不用说白事知宾还得学习书法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没有耐心读完这么多书,再加上有时候传女不传男,所以这门行业基本快断绝了。

  能当得起白事知宾这个名号的人,都是经过多年学习,跟着老一辈日积月累参加丧礼才能换来的。
  奶奶并没有准备管十三栋那户人家的事儿,虽然整个丧礼有许多小细节不合格,但整体来说还符合当地风俗。
  丧礼为什么一般都是要尊重当地风俗呢?
  比方说,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人,死了之后你学蒙古族、藏族等少数名族给他搞天葬,这能成么?倘若真这样做了,死者不闹才怪。

  所以对于白事知宾来说,无论举办什么丧礼,尊重当地习俗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被奶奶遮着眼睛过了隔壁家的灵棚,进到楼内,奶奶才舒了一口气带我上楼。
  老人家在农村活了半辈子,突然搬到城里来,适应了这么久,依然觉得楼梯是个很有趣的东西。每次她都要愣半天,才眯着眼小心翼翼往上踩,战战兢兢生怕一脚踩错了。其实我们家住的也不高,在四楼。
  我看着奶奶小心翼翼的模样,咯咯直笑。
  到了四楼,奶奶瞅了一眼,说:“小六啊,是不是走错了?”
  我也抬头一瞄,只见到两个硕大的花圈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这儿并不算什么高档地方,上楼之后,正对着就是一条栏杆,我们一上去,两个大花圈摆在正前方的栏杆上,能听到拐角有哭哭啼啼的声音传过来。

  我也愣了,说:“奶奶,这不是我们家那一楼啊!”
  奶奶犹犹豫豫说:“我们这一栋也有人走啊,是不是走错了?”
  我那时候年纪小,没想那么多,我们这边也没个楼层数什么的,搞不清现在是几楼。我只催着奶奶再往上走。奶奶瞅着眼睛迷迷糊糊念叨:“应该没走错啊。”
  我们又上了一楼,这次总算对了。
  奶奶还傻乎乎的样子摸着脑袋:“年纪大了,记性都不好咯。”
  回了家,爸妈也在,我兴冲冲把奶奶闹的笑话给老爹说了。老爹咦了一声:“我们这一栋没人走啊。”

  老妈也附和道:“楼上楼下的我都认识,是没人走的。”
  我扯着喉咙说:“我们没骗人!”
  奶奶笑着摸我脑袋:“看你急的。”
  老爹也笑,换了鞋子出去,说是邻里邻居的,起码要下去看看。
  不到十分钟,老爹回来,无奈问我们是不是眼睛花了。
  奶奶脸忽然沉了下来,自顾自穿鞋也出去了,老爹问她大晚上出去干啥。奶奶让他别多问。
  大概半个小时奶奶都没回来,老爹坐不住了,准备出去,这时候外面响起敲门声,奶奶站在外面阴着脸。
  老爹问她什么事她也不说。
  老爹对老妈使了个眼色,老妈把我抱到屋里关上门。我问老妈这是为啥,她只让我不要多问。
  后来我才知道是出事儿了。
  原来刚才奶奶出去,就是意识到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花圈可能是隔壁那栋的。至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只能解释成是隔壁那家老人在丧礼上过的很不舒服。
  之后奶奶主动插手了隔壁那栋的丧礼,才知道,隔壁那户人家的丧礼办得真是有名无实。
  怎么说呢?
  丧礼上的一切应该都是为死者服务的,但是隔壁的丧礼看起来风风光光,结果都是为了给死者家属撑面子。
  是典型的‘殡仪馆式葬礼’。这里的殡仪馆式葬礼,并不是指的由殡仪馆承包的葬礼,而是80年代之后,在殡葬行业里兴起的一个名词儿。说的是只讲究体面活,但不重视死者的一种葬礼模式。
  奶奶一过去就发现了问题,不仅是楼道口忘了摆渡灯,那户人家竟然连阴米都煮的不地道。
  阴米,并不是说糯米煮熟阴干之后的那种供人食用的阴米。在白事里头,阴米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确切的说应该叫‘阴间饭’。死者在家的那几天,一天三餐,都得按正点儿单独做好饭端到死者面前,和香烛那些东西一起供着。

  供奉完之后,在有的地方,死者亲眷还会把饭端起来吃了,昭示着‘永远都是一家人’、‘永生不忘’这一概念。当然,不吃也不是啥大问题。
  奶奶过去之后,发现‘先生’面前摆着三个大碗。一个碗里边放的是热腾腾的白米饭,另两个碗里边放的大鱼大肉。
  伙食非常不错。
  有个中年男人跪在死者面前哭,边哭边说“爹啊,让您受苦了,您生前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好容易过上好日子,结果您先去了,您吃饱了好上路。”之类的云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