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下)》
第16节

作者: 虎公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节 正卿风范
  一、容止
  关于赵武的形象,史料留下了两句极为简洁,却又极为传神的白描。据《礼记》记载:“(赵文子)其中退然若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体态文弱,如同难以支撑起衣服;说话轻声慢语,就象根本没从嘴里面发出。

  《韩非子》的记载大体相似:(武)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可见这一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他的体质偏弱,中气不足,但无疑更是在于说他的意态——这是一派多么温和谦让的长者风范。这样的气质,如果是在年轻时代,该是多么的令人亲近。难怪当年初行冠礼的赵武拜谒诸卿,长者们纷纷发出了“美哉”的赞叹,也难怪当初刚登君位,更加年轻的晋悼公对他的亲近、重用和超拔了。后来,“不胜衣”居然作为一种审美被魏晋名士推崇,进而被刘义庆写入了《世说新语》。

  日期:2007-05-27 12:01:47
  二、用人
  赵武执政的七年,没有见到以往各大家族复杂矛盾和冲突的事件记载,甚至根本没有这样迹象。这固然是因为这一时期六卿人员稳定,几乎没有发生变动,以及他于韩起的良好个人关系;更重要的,则应该归功于赵武以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政治家风范形成的良好的政治风气。
  赵武曾推荐数十人(《礼记》称七十余人;《韩非子》、《新序》称四十六人)在朝廷要害岗位任职,都十分得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赵武在世,并不与他们私交牟利;赵武去世时,也没有托付这些人关照自己的儿子;赵武去世后,这些人都站在客人的位置,而没有以赵家私属的身份出现在丧礼上。

  《韩非子》还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中牟县令出缺,晋平公征求赵武意见:“中牟,是三个国家(晋、齐、卫)之间的要地,是邯郸的屏障,寡人想物色一个好的县令,您说谁去合适?”赵武:“邢伯之子可以。”平公:“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私仇不应牵涉到朝政”。平公:“中府令也出缺,派谁合适?”赵武:“臣的儿子可以。”
  ——这与《国语》记载的祁奚举贤不避亲仇的故事雷同,可能出于杜撰,但也颇能反映赵武的忠公品质。
  日期:2007-05-27 12:02:41
  三、忠公
  州县,原来属于温地的一部份,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温的“别县”,晋惠公时期成为郤称的封地。前573年,郤氏被灭,州县被栾氏获得,栾氏灭亡前是栾豹的领地。前552年,栾氏被逐灭,赵武首先提出占有的意向:温原来是我们赵家的领地,州县是从温分出的,现在理应回归赵家。士匄、韩起马上提出意见:自从当年郤称将州县从温分出,至今州县已经三易其主了,现在晋国的别县多的是,如果都要归还给原来的所有人,谁办得到?赵武理屈词穷,只得作罢。士匄、韩起虽然否决了赵武的理由,但自己连赵武那样的理由都没有,也不好出面来争,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了。

  到了赵武执政,赵武的族人赵获提醒:“现在您可以把州县拿下了。”不料遭到赵武训斥:“出去!当年范、韩两位当年的话,是仗义执言。违背了义,就是祸。我连家族其他的县都管不好,何必再去贪图州县?为给自己招灾惹祸?君子曰:‘不知道祸患在哪里就危险了。’我们知道了再不去避免,还有比这更大的祸吗?再有敢提州县者,死!”

  春秋时期,世卿家族与国家一样,完全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于一身的实体,而家族势力对诸侯国势力的侵夺,乃是整个春秋时期的一条主线,只要比较一下赵武的历代前任、特别是士匄的做法,就可知赵武的选择是多么地难能(对自家)可贵(对晋国)了。
  而州县的故事还没有至此终结。
  日期:2007-05-27 12:04:58
  五、德操
  一天,赵武与大夫叔向在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散步,赵武突发奇想,问叔向:如果这些死者可以复生,我们选择与谁交游呢(吾谁与归)?
  叔向举了阳处父和狐偃,赵武不以为然:我看应该是随武子(士会)吧。纳谏时不忘咨询自己的老师,讲自己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侍奉国君,既不因为个人的关系而援引庸才,又不屈从国君的厌恶而斥退贤良。
  前646年,在晋楚第二次弥兵大会后,赵武再次对楚国的令尹介绍士会:“这个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条,治理晋国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他的祝、史对鬼神说的话句句诚实,没有说后感到羞愧的话。”
  士会应该是赵武推崇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与士会相比,赵武无疑还缺少一点超人的才智和进退的潇洒,但赵武的坚持、尤其在这样不同时代逆潮流的坚持,则是别具一番震撼的力量。
  日期:2007-05-28 08:42:37
  第二节 艰难维持
  赵武无疑是一位好的执政,但是他没有遇见一位好的国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家形势的好转,特别是晋楚弭兵之后来自楚国方面的压力消解,晋平公的恶政也就渐次推出了,赵武是忠臣,对于国君之恶,只能缓和地劝解和修补,而无法象以前的赵盾、栾书那样采取猛烈到肉体消灭的手段,因此,对于下面的大臣,固然可以以身作则并严加制约,但对于上面的国君,赵武并不能有效地控制与制约。这,也就是赵武疲惫不堪、但当时的晋国并不能压倒楚国而获得前世那样成就的内因了。

  一、治杞事件
  (一)杞桓公成功投资
  三代的王朝更迭方式迥然不同于后世。一方面是夏商周的朝代变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不同部落(诸侯)在轮流充当天下的盟主,对于各家诸侯而言,部族的发展是一直延续的,不同的只是大家所服从的部落在更迭而已。所谓灭人之国而不绝人之嗣,在当时的确是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周朝建立后,同样要册封前代王朝的后嗣为诸侯,如陈国是舜的后裔,杞国是夏的后裔,宋是商的后裔,从而,三个诸侯国作为先朝部落的继承人,现在又成了周的诸侯了。

  杞国位于东方,都城原在杞(今河南省杞县)虽然是正宗的名门之后,“从前比你阔多了”,但那毕竟是早已尘封的千年往事了。现在的杞国,已经沦落成一个典型的袖珍小国了。北面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鲁国,南面是落后而野蛮的淮夷——淮河流域的夷族部落。两边谁都得罪不得。杞国人一直试图两边讨好,寻求鲁国与淮夷的庇护,但得到更多的,是来自两边的压迫和欺侮。前647年,杞国几乎被淮夷所灭,好在高举“尊王攘夷”旗帜的霸主齐桓公组织诸侯援助,帮助他们迁都缘陵(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暂时得以安定。后来,杞国人与通过与鲁国世代通婚,算是处于他们的庇护之下了。而鲁国人则动不动就认为前来朝拜的杞国国君不敬,因为他采用了夷人的礼节制度,甚至几次提兵攻入杞国都城。

  时代不同了,万国诸侯和平共处的局面已经难以延续,兼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袖珍小国们,只有在大国之间中苦苦寻求生存的夹缝。弱者命运根本就是掌握在强者的手中,在这样的时代,杞国人甚至怀揣“天是否会踏下来”的担忧,也就很值得理解和同情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