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17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07 21:34:56
  比起现在我们熟悉的高考,和珅参加的会试可要难受的多的多的多。
  首先说一下考场,清代会试的考场,如同我们在一些影视剧看到的一样,由一排排分割成上万间的小房组成,这些小房间被称作“号房”,直到今天,“号房”的名称仍旧保留了下来,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实最好也不要知道,因为沿用号房的地方,是今天中国的监狱。
  会试“号房”的尺寸: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这样的尺寸坐在里面可以,但要是睡觉的话,就得蜷缩着身子,难受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么重要的乡试还要在里面睡觉?看看下面和珅参加乡试的流程,就不会有这个疑问了。

  农历八月初九,是乡试正式开始的日子。可是前一天,和珅就要同各路学子步入考场,迎面第一关,是严格的搜身,防止一些考生夹带“小抄”之类的东西,之后和珅会领到三支蜡烛,最后,就是进入到属于自己的那间“号房”,进去后,“号房”马上关门上锁,在之后的几天内,这个狭小的空间,将是和珅参加会试的战场,同时,也是和珅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初八进入号房,初九正式考试,直到初十这一天,和珅才能走出号房,在这期间,和珅要写出七篇八股文,同时要完全自己应付身体的各种状况:饿了、渴了、出大恭、出小恭、困了……
  这还没有完,初九的这场考试只是乡试的第一场考试,接下来的八月十二、八月十五,还要举行第二场、第三场,当然,考试的内容有所变更,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可是,考试的程序、时间、待遇还是一样,和珅和万千考生所受的罪还是一样。

  我想,参加完这场会试的和珅,一定无比想念自己家中那个能舒展四肢的大炕,无比想念冯氏做出的可口的饭菜,甚至无比怀念家中那个不在自己身旁的厕所。
  考试虽然难受,但如果能考中举人,这些都不值一提。
  可惜的是,放榜这一天,和珅从榜首看到榜尾,又从榜尾看到榜首,又从榜首看到榜尾……大家都知道了,大凡这样停滞在榜单前,不停搜寻榜单角角落落的人,一般都有着那个不幸的结局。
  的确,在乡试中,和珅落榜了。
  日期:2014-02-08 23:01:20
  落第的痛苦,不用再多说了。即使是那些不把科举太当回事的官、富二代,落第之后也会有一丝不快,最起码考试那几天的“号房”之罪,算是白受了。
  对于十八岁的和珅来说,这次会试的失败,还产生了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当时的和珅还意识不到。

  即,和珅失去了一次为自己正名的机会。
  无论日后和珅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会试不中将成为别人一生的话柄,无论和珅有着怎样渊博的才学,会试不中,他的博学多才就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可。
  举个比喻,假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个美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人就会有疑虑了,她真的是凭借自己的才干上去的吗?可是如果这个美女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许多人就不会有这个疑虑了(当然现在清华毕业也意味不了什么,仅仅是比喻,领会精神)。
  而科举的地位,远远高于今天清华毕业的地位。

  作为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一直是统治者极为重视的一件事,相应的,考试制度极为严厉,泄漏考题,无论多高的官员,一律杀无赦。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处以腰斩的人,就是由于泄露了科举考题。这个人名叫俞鸿图,当时正值雍正年间,他被皇帝授予乡试主考,主持福建一省的乡试工作。不料他的小妾受人贿赂一万多两,偷偷将考题泄露出去,没想到事情败露,俞鸿图被雍正处以腰斩。腰斩后,他用鲜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断气身亡。监斩官将这个惨象报告给雍正之后,性格刚戾的雍正也动了恻隐之心,下令从此废除腰斩。

  腰斩的废除,也侧面昭示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让当时的人们不太会关心科举选出的人才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就是好样的、就是有官当的、就是被人承认的。
  科举的残酷也在于此,要么是能够让人乐疯的成功,要么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失败,不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一本不行走二本、二本不行走三本、三本不行走专科、专科不行?还能走……
  那么,在当时中国最好的官学:咸安宫官学苦读数年的和珅,缘何在科举中折戟呢?
  科举的世界,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好好学习,失败的原因却是千千万万。比如:
  考试的那几天,和珅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闹肚子……;
  或者和珅身体没出什么问题,就是临场状态不好,找不到灵感;
  再或者和珅文章写好了,但是阅卷官就是不喜欢和珅这种文风;
  ……
  抛开这些偶然性的意外因素,和珅会试落榜,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原因,在之前介绍和珅读书生活的时候,就曾略微提到。
  咸安宫读书时期的和珅,并没有把学习的唯一目标锁定在科举考试上,而是将许多精力用在了更加实用的学习上。
  精通满文、蒙文、藏文的人,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而潜心研究模仿乾隆皇帝诗词书法的人,在当时的清朝更是寥寥无几;可是在科举中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人,在和珅所在的北京城,比比皆是。
  和珅所希望的,是成为那寥寥无几的人。
  而支撑和珅走上这条人迹罕至道路的,不是和珅有着藐视科举考试的豪情霸气,也不是和珅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觉悟:认为四书五经摧残当时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使得思想僵化,而是和珅有着天生的优势。

  因为他是满族人,而且他有祖先遗留下来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可以以此出将入仕。
  事实上,自从和珅十八岁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和珅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而且,在科举考试后的第二年,和珅就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进入了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