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刀胜雪》
第43节

作者: 雪花与火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3-11 08:34:38
  (接上)
  林黛玉的心眼、才智,与宝钗不相上下,她的宽厚服人、治理手段或者不如宝钗,这也可以忽略不计。但她最不能胜任的,是她美人灯似的身体,只怕风吹一吹就坏了。这关乎到贾家的运祚与宝玉终身的福祉,也会关乎到黛玉自身的寿与夭。中国人自来就理性、远虑与慎重。
  而且,从王夫人的个人性情及她对待袭人与晴雯的态度上,已约略可知道她对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取舍的。薛宝钗也确实是一个更合乎做媳妇与持家的人。看她为湘云筹划的诗社东道,为惜春筹备的绘画工程,“小惠全大体”中、以及她取代了哥哥在自家营生中的谋划与处断,无不老谋干练、举重若轻、干净妥帖。
  贾家一直陷入在踌躇的境地里:黛玉自小养大、是自家的孤外甥女、与宝玉情笃、老夫人疼爱,于情上,是黛玉无疑;但于理性与务实上,又应选宝钗。贾家主事的人、以及旁边的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贾元春在一次分派礼物时,甚至做出了明确的暗示与试探。
  贵族人家,以伦理、体面与亲情维系着,是力避摊牌伤害的。如邢夫人突然对王熙凤端起了婆婆的架子,那就是在向她发难。

  所以,贾家人在宝玉的婚姻一事上,只有一直保持着沉默,等待时机。沉默时间之长,到迎春嫁后,又到探春的谈婚论嫁了,宝玉的婚事已刻不容缓。这会引起宝玉的疑惑,并对黛玉形成一种羞辱。
  宝黛的婚姻,自他们幼时,即已在家人中形成一种习惯与定见,上下人等都不怀疑。凤姐在一次与平儿论及家中的大事时,根本就不假思索地把宝玉的一娶与黛玉的一嫁,算为一件事情,并且算计不用官中出钱,老太太自有体己出来。其实,若以私利计,凤姐当是贾家最力主宝黛婚姻的人。
  事情就一直是这样近乎尴尬地沉默与拖延着。最后是薛姨妈打破了这种沉默,而贾母做出了理性的决定与让步。
  (待续)
  日期:2013-03-18 08:09:24
  (接上)
  薛姨妈曾许诺,要为黛玉保媒的。而且她们家也有一个与宝玉的婚姻大有干系的人,那就是有“金玉”一说的薛宝钗。事情不能再拖,不能耽误孩子。
  薛姨妈确实在一次与贾家的夫人们小范围聚会时,提出了宝玉与黛玉的婚事。如果贾家人真的意在黛玉身上,她会做一个顺水人情,用她自己的话说:“讨一杯酒喝。”如若不然,她便自有打算。其实她的心里已有端倪,以她的老成持重,判定贾家必选宝钗无疑,除非贾家丧失了理智!她只是审度贾家的情势,帮助贾家人提出来、并让其尽快决断表态罢了。她的此举,事后必招来薛宝钗的数落。

  贾母先开了口,她只得据实相告,叹着气并流了泪:黛玉这孩子孤苦,我们自小就调理她的身子,原也希望把她长留在身边;只是这丫头不争气,身子骨一直不禁风吹;你看,凤姐儿一生病,我们家要个理家的人都没有,探丫头眼看要出阁;这么重的家事,连凤姐儿那样强干的人,犹自心力不济;若是落到林丫头身上,岂不是要早耗折了她的性命呢!?
  所有的人都沉默。贾母抹抹眼泪,又突然掉头对薛姨妈说了句:你们家的宝丫头,倒是个最适合着我们心意的人!
  王夫人即会立刻出声赞附。贾母是贾家的最高家长,王夫人是贾家的执行家长。
  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宝玉虽然从不非议自己的母亲,但他对王夫人的所谓天真与偏信,其实一直是颇有些腹有微词的。
  贾家凡是有些头脑的,都心知肚明,贾母其实做出的是一个对黛玉、贾家、宝钗都有利的理性、明智、正确的选择!
  他们只以为,舍弃黛玉,是不做妇人之仁,为了保护她;却不知道,其实,只有让她和宝玉生活在一起,才会消除她的病根,让她的病真正痊愈。这一点,唯有宝玉和黛玉自己心里明白。
  此事当时可能仍然是不了了之,但林黛玉也许不会不有所耳闻的。
  (待续)
  日期:2013-03-25 08:11:28

  (接上)
  此后,可能就有了上门为黛玉说亲的人。贾家人予以接待了,而不是此前的根本拒而不纳。贾家人必先安置妥了黛玉,然后才及宝玉与宝钗。某位国公或王爷的储子、或者是国公或王爷本人、甚至就是皇帝,耳闻或目睹过黛玉的才色,惊为天人,欲求为正室或偏室,反正是有望扶正或为妃的。这适合与有利于黛玉,其但可读书、作诗、弹琴,安享清福,而不必劳瘁身子。那些大员或王公、甚至是皇帝,亲于待人、仁爱厚重,贾家人首肯了,并且甚为满意、欢悦。

  这会急坏了风闻的宝玉,他五雷轰顶,跳出来在贾母面前又求又闹:林妹妹身子弱,只有我们家是知冷知热的,不能把她嫁出去!他会得到老太太的正言斥责:胡说!笑话!难道让林妹妹一辈子不嫁人吗!?
  宝玉犹自在厮闹着。但某一个早上,一大清早紫鹃就急急地跑来禀告老夫人:林姑娘不见了!
  人们到处寻找。最后,人们在有着湘妃竹墩的凹晶溪馆那里,也就是黛玉与湘云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地方,找到了她的遗体或遗物,如果是遗物,那一定是她题写过三首绝句的那几幅诗帕。
  林黛玉不会焚诗断痴情的,而是在那个夜深、或者是黎明前的冷月如钩时分,仅仅携着那几幅凝聚着她血泪的诗帕,蹑手蹑脚地走出潇湘馆,走进了湖水。这时,她想流泪,可是感觉到自己再也流不出泪水了。她徘徊流连了一会这最后的时刻,然后毅然走进了湖水。她一步一步走向湖心时,天地为之动容,一只孤鹤振翅而起,飞过了湖面。林黛玉看着那只鹤影飞过,约略想起了那次和史湘云联诗的情景,或者明白到了一切皆是早有定数吧……她感到一丝凄凉,于是更加决绝地走向了湖心,她一步一步浸入湖水,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到最后终于消失无踪,只剩下了一片残月冷波,或者还有那几幅诗帕浮上来,漂在水面……

  这个视皇帝如粪壤、一生只以与宝玉共同生活为唯一生命价值的姑娘,身世的悲伤、无法言及的爱情的隐忍的痛苦与绝望、处境的羞愤、病痛的折磨、以及她高傲的生命尊严的最后的抗击,她一生中所有的一切,都最终暗示与指向着这一结局。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