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刀胜雪》
第44节

作者: 雪花与火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01 08:15:57
  (接上)
  老太太自昏厥中醒来,又背过气去。年事已高的老人,终于在剧痛中获病,以至不起。
  宝玉在望地便倒后,数醒数死,终至失去常态,行为失禁。
  王夫人与贾政,为了给连遭不幸的家庭,冲一冲阴霾,慰藉老太太并为其祈福,决定求宝钗与宝玉成婚。这让两个年轻人都无从拒绝。宝钗心知此去非善,但黛玉已死,贾家大事当头,她知道自己别无选择。而且她向来克己待人、宽厚大度、又知审时度势。她同情着贾家的遭遇,嫁与贾家并非别有所图,而只是为了担当危难。她愿意在此一刻靖纷止乱、为照料宝玉、安慰康复老太太尽力。
  最疼爱的孙儿终于成家,宝钗的表现令所有人满意,老太太略感欣慰,甚至略有起色。但毕竟年事已高,伤悼抑郁未散,喜气过去,病情复沉,拖延时日,还是去世了。
  宝玉在宝钗的精心料理下,病情有所减轻,为了老太太,他强自振作。他的婚也只是为老太太而成的。如今老太太去世,他的心无所依,更兼悲伤,便提出寄身佛门,为老太太守灵、诵经。他之所以不能原谅这个世界,是因为他相信,只要让他和黛玉生活在一起,黛玉的病就会无医自愈的。他的要求,自然得不到双亲的同意,其病势复沉,渐入沉疴。医生的把脉是了无生志。
  后来是癞头和尚来了,他知道宝玉的去意已决,便提出唯有将此子舍与佛门,否则无治。贾家无奈,只得让癞头和尚带走了他。癞头和尚说,此子情重,尘缘其实未了,将来仍或回来的。

  (待续)
  日期:2013-04-08 09:37:26
  (接上)
  宝玉去后,贾家迭遭大变。贾元春去世后,本已入不敷出的家境日蹙。为谋取与维持家族的地位、利益,当然也包括了满足个人的贪欲,贾珍、贾琏、贾环、贾蓉之辈,可能不愿再困守泥涂,他们或在政治上与人结盟、图谋不轨,或在经济上非法、铤而走险;加上历年家族与亲族的积案爆发,最后导致了几大家族的完全倾覆。

  所有的人被羁押,世袭的爵位与第产被籍没,大部分的人都被发配与遣散,并且死的死了、去的去了,只有宝钗等部分女眷及贾兰,得以获准回南方原籍。
  尽管宝钗宽厚浑朴,她毕竟身有弱疾,生命的承受力达到极限。她勇于承当、呕心沥血、苦苦撑持,没有让这个家庭兴旺,反而危卵倾覆、一败涂地了。劳瘁、不幸与郁结,让她产生了恍惚。某一次在登高取物时,她偶然放眼四顾,她忽然看见了两只蝴蝶在飞舞,或者是几片极大的柳絮在飞逐,她想捉住它们;或者是她突然看见了宝玉与母亲,她飞身奔过去……她失足掉了下来!不,她感觉不是掉了下来,而是好风凭借力,送她上青云了……

  黛玉崇尚着个人的心志、性情与尊严,辱其志,毋宁死。而宝钗志在着有为于世俗的生活,为品德和生活鞠躬尽瘁,终究死于操持中,为其献身。这个全书中最可敬、最无可指摘的人,“任是无情也动人”,最终却承担了生活中最大的重负、不公、苦难与不幸!
  宝钗死后,贾家从此风流云散、真的完全各自沦为小户人家了。
  (待续)
  日期:2013-04-15 07:44:41
  (接上)
  宝玉身在佛门,适志与宁静、佛光的洗礼,让他心境空明,渐渐地回复了健康。他悉知了家里的一切,甚至可能还被从寺里收禁坐过牢。但变故种种,并未改变他的心志,一心在佛。但是,宝钗的死,让他深为震撼,他开始怀疑、歉疚与自责,深深地忏悔自己应该与她们在一起的。郁积、悲怆与沧桑,让他过早地苍老、早生华发了。
  又许多年过去,他突然闻知了表妹史湘云的消息。失踪多年的史湘云,历经了丧夫、破家、离散等种种苦难,如今流落在异地楚湘之间,或寄人篱下,或沦落街头,或身陷娼门,韵消色衰,年华老去,茕茕独居,穷愁潦倒,也已白发丛生了。
  这一次,宝玉绝不会再置身世外,让这唯一的亲人、幼年的同伴,独罹苦难了。中国人重着亲伦之情,中国的宗教以“舍我其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面对苦难、救赎着人间。宝玉毅然起身,重返尘俗,去寻访表妹。同寺的师友们,纷纷解囊。
  宝玉终于在沿路乞讨中,找到了小时缠着她梳头、两小无猜的表妹。这个表妹,自幼无父无母,跟着叔婶勤于针黹长大,心胸宽宏、磊落无私、才思敏捷。她不似黛玉的为身世所伤、常含悲戚;又不似宝钗的为德所累、行规止范。她自幼辛劳、针线活计缠身,或者正因为如此,她来到贾家与姐妹们相聚时,便特别珍惜与放纵:只要容她入诗社,扫地焚香也情愿;作海棠诗时,别人作一首,她要作两首;怡红院庆寿时,她在芍药裀上酩酊而醉;芦雪庵联诗时,她大口吃肉、勇争第一。她经历了种种苦难,竟得不死……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