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副标题的记录,完全可以确定:“大明皇朝先师铁峰”在宁远舜帝陵前宣布退位,后来就入寺为僧了。他是谁呢,我们在这里故意装聋作哑,看看正文,怎么记录的,让碑文自己告诉我们,他把位让给了谁。这样,铁峰的身份不是十分清楚了吗?
这两章,我们只对《缘化袈裟记》正副标题进行了解读,以确定铁峰在做和尚前是位皇帝。如果你觉得这种解读有问题,不妨把你对这个正副标题的解读附在下面,作为回复,以供我们参考。
日期:2014-10-04 00:35:12
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五章:建文帝在舜帝陵前宣告退位后的那些事儿
在这里,我们是考证建文帝的踪迹,而不是为建文帝树碑立传,也不是用建文帝来哗众取宠。其实,建文帝的才能很有限。在他对付叔叔朱棣的过程中,所用非人,所谋失措,而且他最大的缺点是见事不明。所以即使他不失皇位,他这个皇帝也做得很勉强,甚至,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昏君。因为皇帝仁慈在反腐和权力斗争中,往往会失控,从这点上来说,建文帝失了皇位,可能是他个人的不幸,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天下人的幸运。
这个不幸的人,在来到九疑山后,有些不甘寂寞,“失踪”五年后,便开始自我“陶醉”,干起了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勾当”。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微信,他便命随从打磨几块石头,自任总制片,开始自导自演的《建文帝去哪儿了》,《缘化袈裟记》就是他一手谋划的现场直播的第一季。湖南视台《爸爸去哪儿了》就是从这里学来的。古人看得津津有味,也自得其乐。由于时间久远,现在播放起来有些模糊不清,加上语言上的穿越,今人看起来就索然无味。所以,我们就得给这个现场直播第一季来个翻新,好让它“永垂不朽。”
关于标题,我们已经翻新:“为(大明皇朝先师铁峰)遣官致祭道德始祖舜帝、逊国帝王梅祖等陵祠并告退位为僧序”。标题翻新后,大家都能看懂了,而且对大家也很有吸引力。于是大家催我快点把情节也翻新,让大家一饱眼福。由于还没有完全翻新,所以我把我的翻新过程提交给大家,让大家各自来体验一下这个翻新过程的艰辛。
一般情况下,副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副标题的功能也正是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正标题是“为僧记”,副标题则把他为什么为僧,在哪里为僧,为僧前的身份加以了解释说明。
从正副标题看,这块碑要记的中心人物是“师”;记录的主要事件就是“师退位为僧”;同时也记录他要做和尚的地点以及其它一些事情。碑刻的正文和这个一样吗?下面我们把正文附列如下,并从正文中考证该碑文中的核心人物铁峰先师为僧前究竟是不是皇帝,这样也可以验证我们对正副标题的解读是不是正确的。
正文全文如下:
(正标题) 缘化袈裟记
(副标题) 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
(正文)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古亘今垂迹。开日乙酉三年,戊子成。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峰悟真流下。师祖曰:“为师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衣。”主剃本清为备燕师,弗克行,□□□。幼随侍师祖抚长,□□□,师之恩家梅,□襕袈裟入寺,壮观□天!□夜立抬□□□□,勒石以记之。□□,“燕天岂复,何言代立?”师之善燕,书刻碑之志。善布福建寺。
说明:1.碑刻功德栏、立碑人、刻碑人等栏,在考证需要时再附上。)
2.“开日乙酉三年,戊子成”一句,在碑文中较为模糊,是根据《永州府志》、《宁远县志》、《新田县志》以及龙池寺所在村的《胡氏族谱》相关记录考证后补填的。
这块碑文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有必要将它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看它写了什么。现将译文附下:
(正标题)铁峰为僧记
(副标题)为大明皇朝先师遣使致祭道德始祖舜帝及逊国帝王梅祖等人陵祠后告退位序
山叫安昙山,寺叫龙池寺,从古自今都是普渡众生的好去处。龙池寺建于永乐乙酉三年(1405),永乐戊子六年(1408)建成。系大明皇朝先师铁峰在这里为僧时留下。
师祖(先师铁峰)说:“为师的突然选择皈依佛门,惟一的原因就是让燕王安心治国,……衣。”“主”剃掉头发皈依佛门,以防备燕军追杀,但不久就离开了龙池寺。师祖(先师铁峰)的孩子就跟随在身边抚养成长。
师祖(先师铁峰)想到逊国帝王梅祖泰伯三让皇位的事,穿上袈裟就入庙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所以,我们把这件事刻石记下。
师祖(先师铁峰)还说:“燕王政权都已平复稳固,还谈什么复辟再即位的事呢?!师祖如此善待燕王,所以书写下来刻成碑以为记。
此后,师祖就行善布福、广建寺庙。
碑文正文记录些什么呢?我们按先后顺序将它归纳成几个小点,齐附于下:
①龙池寺是铁峰所创建,1405年初建,1408年最终建成。但在立碑前,铁峰又离开了龙池寺。
②铁峰当和尚是为了让位给燕王朱棣,好让他安心治理国家。
③“主”是这一批人的头头,也可以指皇帝。结合正副奈题的记录,这里的“主”就是指他做和尚前是位皇帝。他做和尚还有个目的,那就是了为防备燕王军队的追杀。
④铁锋的孩子(没有讲几个)来到了这里抚养成长(不一定进庙当了和尚)。
⑤铁峰当和尚,是为了学习泰伯三让皇位,是为了学习舜帝的禅位英雄壮举。
⑥铁峰不想复辟当皇帝,是因为燕王已经建立新政权,而且已经很稳固了。
⑦刻碑记铁峰退位让贤不是无意,而是有意,可以说是故意。目的就是为了彰扬铁峰对燕王很好。文章两次提到立碑记下这些事,足可见故意之强烈。
⑧离开龙池寺后,铁峰就去行善做好事,碑文特别指出,他离开龙池寺后广建寺庙。说明此碑刻立之时,铁峰还活在人世。
文中有一个非常显眼的字“燕”,它是指什么呢?商传教授等明史专家,对此字进行了认真辨认,发现这个“燕”字中间的哪个“口”已模精不清,于是对此碑中的“燕”没有给予百分之百的认同(做学问的人就是很认真)。他说,这四个“燕”中,有一个清晰如初,那就好了。可是碑就是碑,不能假设。下面我将这个字放大附图于文中,希望各位自己来辨识。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查康熙字典,下方有四点的字共41字,在这些字中,上方有“廿”头的,有且仅有一个字,它就是“燕”。所以,仅凭这两个偏傍,完全可以确认这个“口”字看不清,但“廿”、“北”、“灬”都能看清,它只能是燕“燕”。
燕是指谁啊?在正文中有“惟安定郡燕”、“主剃本清为备燕师”、“燕天岂复”、“师之善燕”各一处,正文短短的134个字里,能识读的字就116个,而其中就有四个“燕”字,它是什么意思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