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去哪儿了》
第14节

作者: 九疑山天人合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有看过《缘化袈裟记》碑刻的专家、教授或学者,对它是不是记录建文踪迹的碑刻,也存怀疑态度。肯定吧,碑刻文字剥落,文字难以辨识,致使句读难通;否定吧,碑刻上的记录似乎又与靖难之役有关,特别是碑文中有疑似“燕师”、“郡燕”和“燕天”的词语。一句话,这块碑刻疑窦丛生,也像建文帝的踪迹,不知其言,也不知其所以言。
  如果用“碑刻文字剥落,文字难以辨识,致使句读难通”来形容碑刻正文,笔者还是同意这个说法的。但用来形容正副标题,凡是看过正副标题的人都会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因为它清晰如初,“字正腔圆”,初中生也都辨认得出来。正副标题虽然只有十八个字,但它作为标题,总得有个意思吧,对吧?!
  笔者把这个正副标题解读出来之后,致少让上千人看了,除有三四个人支持我的解读观点外,其他人都一概表示:“此解读有些牵强附会!”让他们去解读吧,他们却又不再言语。当然也有例外,湖南湘潭的何先生,敢做敢为,竟然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来批驳我的解读。但这也是惟一的一个例外。
  他说,“至于‘师亡代立’,如果碑文识读无误,其意义是明确的,即‘师已亡故,代其建立’,所建立者,即此碑也……在这里‘小行德’是一个连读的词。‘德’即指佛教徒或佛信徒之意,例如我们今天仍尊称有地位的和尚为‘大德’;而‘小行’,其意义就是‘小乘佛教‘的意思。毫无疑义,‘小行德’就是一个名词,意义就是‘小乘佛教的信徒’”
  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规则,何先生应该举出他这种解读的依据来。然而,通读他的全文,除了“毫无疑义”、“很显然”等强词夺理的词语外,就是“满纸荒唐言”之类的自以为是的话。何先生,你能在字词典中查到“代立”是指“代其立碑”的意思吗?你能在百度中找到“小行德”这个词语吗?查不到依据,举不出例句,就是没证据。没有证据的主张,就不能被认可,也就不能被法官所采信。我希望大家也帮助何先生找一找。

  何先生的观点尽管举不出证,也不合常理,可大部分人还是支持他的观点,因为它的解释“走群众路线”,所以“深得人心”。为什么他的错误解读还这么受人追捧呢?其实造成这个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所有字词典都同时注释:“代位”通“代立”,“立”能“位”,而“代立”又是单义词,只有从先皇那里继位的人才能用“代立”(自己打江山当皇帝称“即立”,如“公即位”写作“公即立”。康熙字典中就有此解释,而继位则称“代立”),而“亡”在表否定时又通“不”、“毋”,所以“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现代人就应该写作“小行德祖梅等师毋代位之记序”,用这种正确的写法,你再去解读此句,就不会把“代位”当作“代其立碑”了。

  现在我找到出“代立”是“代位为君”的意思,即“继位为皇帝”的意思;找到了“小行”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皇帝遣官致祭帝陵意思;找到了“德祖”是指道德始祖舜帝,找到了“梅”是指舜国帝王泰伯、仲雍;正副标题给出了有根的据的释解,而别的任何人也没有找出有根有据的解释,所以在目前,我主张如此解读,又举出这样解释的证据,而否定者和怀疑者都没有证据,在法官面前,应该是我的主张得到认可。你们说呢?

  大家为什么就不同意我对《缘化袈裟记》的解释呢?我认真作了思考,认为三个原因:其一,总觉得即使朱允炆活着出来了,他也只逃命的份,不可能用碑刻来记录。即使有记录,也会在他死后才出现。这种思想,就主导自己把碑文尽量找出与建文帝无关的那种解释,这就叫成见。其二,各位没有认真去查过每个词语的解释,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解读碑文的具体词语,而没有全面考虑自己的这种解释是不是通顺的,也就是说,晴蜓点水般地解读了,这样解读结果会是正确吗?其三,通假字影向了我们对古文的解读。《缘化袈裟记》副标题有两个通假字,正文中通假字也不少,查词典我们发现,正文还有下面这些通假字:“流下”通“留下”,“岂复”通“恺复”或“凯复”。如果不弄懂上面这些词的通假含义,当然使该文句读难懂。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缘化袈裟记”五个字释为“为僧记”,这一点一直没有争议。这是我们讨论该碑刻的共同出发点。如果给你一个命题作文,要你写一篇“为僧记”你要写些什么呢?
  我想,任何人写这篇文章,都会写明谁去做和尚(人物),什么时间做的和尚(时间),在哪里做的和尚(地点),为什么做和尚(事情的起因),怎么做的和尚(事情的经过),他做和尚这件事有什么后果(结果,含意义)。因为这是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一篇记叙文,连这些东西都没有,那就不成其为记叙文。
  《缘化袈裟记》的正文是不是写了这些东西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古亘今垂迹”,这是写的为僧的地点——龙池寺;“开日乙酉三年,戊子成”,这是写的为僧时间——永乐三年(1405年);“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峰悟真流下”,这是写的谁去做和尚,即写为僧人物——龙池寺的始建僧铁峰;“师祖曰:‘为师忽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燕,□□□□衣’”,这是借用铁峰的原话,表述出铁峰的为僧原因——为了让燕王安心治国,所以突然选择归依佛门;“主剃本清为备燕师,弗克行,□□□”,这是写的为僧目的——为了躲避燕王的追杀;“幼随侍师祖抚长”,这是写的为僧随行人员——铁峰的孩子也来了;“□□□,师之恩家梅,着襕袈裟入寺,壮观□天”,这评价铁峰为僧的行为——学习泰伯,仲雍的逊位之举;“□夜立抬□□□□,勒石以记之”,这是表述铁峰为僧后,立马立了一块碑;“□□,燕天岂复,何言代立”,这是写铁峰为僧的结果——既为僧,燕王政权又安乐、平和,就不再复辟去当什么皇帝;“师之善燕,书刻碑之志”,写刻立此碑的目的——在于表彰铁峰的伟大善举;“善布福建寺”,写铁峰最后的去向,离开龙池寺去行善、布福、建寺——铁峰在龙池寺为僧的结果。

  这完全符合记叙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与正标题呼,而且也与副标题极为吻合。这块碑刻真的就那么难懂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