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神坛——中国历史上那些龌龊皇帝龌龊事儿》
第3节作者:
快乐老申 追求政权稳固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令人郁闷的是,中国的专制文明的的特点是在总体连续性情况下往往伴随着周期性振荡性,甚至有着振荡烈度日趋强烈之势。
关于周期性的振荡的产生问题,黄炎培与毛泽东有一段精彩对话,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Braudel)曾指出:“如果追溯历史,人们就会发现,凡国家势力太强大的地方,资本主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奥尔森认为,能够给经济带来繁荣的政府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私有产权必须牢靠、明确。2)必须根除任何形式的掠夺。
要达到这两条,就必须建立民主体制。
日期:2013-02-27 17:44:06
第一个被权臣所杀的亡国之君秦二世胡亥
谋求帝国接班人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是秦始皇小儿子。秦始皇出游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登基后,大权旁落于赵高,实行惨无人道的统治,在前209年激起了的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赵高杀死,时年24岁。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胡亥年龄的记载有着自相矛盾之处。《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说:“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但是在后面排列秦帝国历代国君年限及葬地时,又说:“二世生十二年而立。”这一条材料明显是说二世是十二岁登基。这两条记载明显存在着矛盾。不过根据史记来看,司马迁是相信胡亥二十一岁即位的,并且这也几乎成了后世史学界普遍的看法。
公元前221年,39岁的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自定尊号为“皇帝”。秦王政自然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世袭下去,“传之无穷”,如果他死后知道他亲手建立的帝国仅仅二世而亡,不知该作何想?
皇位继承制是中国世袭君主制社会的核心,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皇权社会中,皇帝接班人有很多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辈,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数数区区有过多少盛世,不就不言自明了吗?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制度需要的是神仙似的人物,现实中那些凡夫俗子的皇帝们不过是装神罢了。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王朝覆灭。
秦二世胡亥可以说中国皇帝中典型的坏蛋加傻蛋。历史上的一直说法是,秦二世是篡夺来的皇帝,无疑这来源于《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生前未立太子应该说是事实,《李斯列传》载,“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日后,汉儒也将此事作为历史教训告诫当世人主。《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谏刘邦不得易太子曰:“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叔孙通曾为秦朝博士,与帝国共终始但没有共存亡,刘邦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所以此事一定不假。
秦始皇的生命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大儿子扶苏。很多人质疑秦始皇是否真的属意扶苏为帝国的接班人。对此,后世很多学者常常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史记》中对扶苏其人的不完全记载,对秦始皇没能够早立扶苏为太子,颇感遗憾,否则历史的走向不会是这样。但是历史学中有一条基本定律,就是历史没有假设。根据《史记》的记载,因扶苏与他的父亲在政见、执政理念上存在意见分歧导致一度遭受贬斥,扶苏可能更加倾向于在实行法家的基本国策基础上,适当辅助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主张。这对于单一坚持法家治国,薄古厚今的秦始皇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或许觉得仁慈柔弱的长子扶苏不知道现实政治斗争残酷性,但更多的可能还是关于治国的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父子二人因为权力的敏感性而反目。二人的矛盾 到了公元前212年走向了激化,扶苏针对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表示了不满:“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大为恼火,贬扶苏赴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和蒙恬一块戍守北面的边境。让扶苏原理权力中心,也许从秦始皇的角度看是想让儿子到基层去历练历练,清醒一下大脑,让他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基层走过来后能够认同自己的治国理念,这样有朝一日才能够放心的将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他。但很多问题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凡人的秦始皇同样不能预料身后事。从此远离了自己的父亲,更为重要的是远离了秦朝的权力核心的扶苏,再也没能回到咸阳。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胡亥,史记上说他很得秦始皇的欢心,《资治通鉴》也说:“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那么为什么胡亥能够得到秦始皇的最爱呢?
胡亥的生母是秦国灭赵时自赵王宫中选来的后妃胡姬,她才思敏捷,能歌善舞。据说在荆轲刺秦王而被击杀的当晚,嬴政在内宫设宴压惊,后宫嫔妃纷纷前来问安,这位胡姬在嬴政面前奏琴而歌曰: “罗縠单衣兮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兮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兮可伏而拔,嗤彼凶狡兮身亡国灭!”胡姬用她的歌声再现了嬴政当日在朝堂上斩杀刺客荆轲的英勇搏斗场面,并给受惊的秦始皇嬴政最柔情的安慰。嬴政听罢赐给胡姬一小箱缯绮,晚上就宿于胡姬之宫,使得胡姬生下一子,即胡亥,此后母子一直受到嬴政的宠爱,可见胡姬的手段非比寻常。秦始皇因以法治国,所以最宠信尊重知法的人(李斯韩非子是如此,赵高死罪得免并受宠于始皇帝也因为他是个法学高手)。嬴政在胡亥到了上学年龄后,特意下诏让帝国法学权威赵高教习胡亥法律审判和书法,充分说明了秦始皇对此子的器重。而胡亥在这一时期能够虚心向赵高请教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赢得了始皇帝的欢心,另外就是结交了赵高这个陪伺秦始皇左右的关键人物。就是这一细小的人生小机遇给胡亥后来人生的发展走向带来了巨大的转机,真是造化弄人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