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神坛——中国历史上那些龌龊皇帝龌龊事儿》
第4节

作者: 快乐老申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秦二世崛起之快,覆灭之速,有目共睹;其行为处事,历历在目,可圈可点。司马迁更以犀利的笔触向后人勾勒出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丰满形象。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我们可知胡亥这个孩子的资质其实差得很,给人一种不及中人之感。赵高在沙丘之变中向李斯荐举胡亥为君时,介绍说他“仁慈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尽礼敬士”。这一段话重中之重在难以验证的德行方面,至于帝王必备的能力方面,赵高却说他语言迟钝(“诎于口”),唯一的一条优点,即能够“辩于心”,用现在的话说,胡亥这个人有内秀,确是无法量化证实的。此外再也没有可拔高的地方了。以后关于《史记》中胡亥能力的记载完全是在为一个十足的傻蛋证明举证。可见胡亥虽然子因母荣,但并没有高出常人的才情,更准确说他就是一位说话结巴、无所优长的顽子。 

  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秦以前,帝王的继承人问题并没有实行过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史有明证的事,甚至我们都不得不怀疑嫡长子继承制在君王心目中及其意识形态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成分。作为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应该说在继承帝位上他和他的其他兄弟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我们不能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胡亥在帝国最高权力的诱惑下,对于继承皇位真的能够做到不动心。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从常理上说,父亲对他的格外宠爱使得他的权利野心膨胀开来是符合人的心理常识的,既然有机会,总是要争一争的。但是他也清楚横亘在他通往最高权力之路的最大障碍就是扶苏,而前212年扶苏的被贬黜无疑为他谋求太子之位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写道,赵高言蒙毅阻胡亥为太子,二世也以此为由给蒙毅定罪。虽然这是秦二世和赵高为了铲除蒙毅而寻找到的给他定罪的理由,但同时也不排除秦始皇生前至少有一度曾打算立胡亥为太子的打算,更不排除少年胡亥是有机会上,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的心态。

  蒙毅之自辩辞也称:“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按这番说辞,二世被立为太子接班人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历史的发展是知道秦始皇死之前都没有明确的确定接班人,秦始皇之所以迟迟未立太子一则岁数不大,死的时候刚刚五十岁,没有把这一帝国核心问题提上日程;二则自从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几乎全部身心投入到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伟大事业当中去,自然他也就不愿、无暇去想这个接班人的问题了,毕竟万岁比万世要好的太多了,始终追求长生的秦始皇怎么会想到他会英年早逝呢?
  但胡亥过人之处在于他准备一直不离开秦始皇的身边哪怕半步,是的,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日期:2013-02-27 20:28:48
  沙丘政变的受益者
  秦王政一统天下后,沿用商鞅的办法,实行残酷的法家统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但对于秦始皇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挣得了这诺大一份家业的秦始皇如何永生不死地将老百姓祸害下去,所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长生不老。
  于是,秦始皇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走。先是向西,巡视陇西,然后又向东走,不过这一路走来,也是麻烦不断。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博浪沙遭张良行刺。不久,有流星自空划落,落于东郡,化为一块陨石,石上有字曰"始皇帝死而后地分"。秦始皇大怒,将东郡人统统杀光,烧毁陨石,封锁消息。随后,又发现了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 秦始皇很迷信,对于这无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虽然贵为皇帝也终归是感到恐惧不安,毕竟舍不得自己保管的那些银两和女人。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在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因胡亥的请求始皇帝这一次也带上了这位少子。

  秦始皇与人斗其乐无穷,但要与天斗就显得太过于渺小了。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时就病倒不起了。虽然生命将不久矣,但始皇帝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自然也就涉及不到后事的安排问题。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秦始皇死在了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丞相李斯因始皇死在外地,更严重的是到此时都没有能够确定接班人,如果始皇死去的消息散布出去,恐怕皇子们和朝廷要发生变乱,谁能保证不会出现身在咸阳的哪位皇子抢先坐上龙椅呢?如果事情真的如此发展,那么李斯这些随侍大臣便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李斯便决定秘不发丧,将棺材置于辊轳车中,令始皇生前宠幸的宦官相陪,所到之处,百官报告政务及进献食物仍如往常,宦官于辊轳车中假托皇帝之命处理政务。所以除了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外,其他人等根本不知秦始皇已经死去的消息。

  嬴政垂危时唯一做的事情就是要发诏书给在上郡作监军的长公子扶苏,命令扶苏回来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应该说明眼人都知道这个诏书不是一般的诏书,它关系到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诏书,更说明嬴政临死前已经明确地要把皇权移交给长子扶苏了。
  奈何造化弄人,天不佑秦帝国。秦始皇并没有等到这个诏书发出就死去了,这就等于留下了一个诏书变遗诏的政治大漏洞。秦始皇的诏书其意是立扶苏为继承人,但只有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知道,更关键的问题是玉玺在赵高手里面,只要胡亥、赵高、李斯联手,就可以在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可以随意写一份遗诏,想说什么是什么,想让谁当皇帝谁就是皇帝。到了这个时候大秦帝国的江山和未来就掌握在李斯和赵高手里,如果他们足够聪明的话。

  而不幸的是赵高绝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发现了这个政治漏洞对于他来说根本不是难事,而且还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采取了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措施。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但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文中,可散见赵高的生平行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文章都说赵高是太监,其实是个误解。《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是“宦人”,有“宦籍”。根据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宦籍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明是由哪些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不具备后代所谓的“宦官”(太监)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是非常清楚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