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揭秘 明宫100太监秘史》
第43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3 13:29:11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四 林中之鹰:初设东厂(1)
  朱棣靠造反上台,“篡弑”二字是长在这位皇帝脸上的胎记,人人皆得观瞻。朱棣是大明朝的“青面兽”“贼配军”,“反”字就刻在他脸上,他自己也深以为耻,只恨不能像宋江一样将脸上那金字抹去。他从西藏大老远地请来一位活佛,大作法事,显示他的“圣孝”;不怕倾其府库,花了无数的钱粮财宝,派人下洋下番,又不停手地大兴土木,不住脚地北征南伐,搞那么大的场面,就是希望人们的目光从他脸上那块难看的刺字和胎记上挪开,转移到他头顶盛开的“圣君”光环上。

  我这皇帝干得不赖,总可以挽回一些形象,提振一下低迷的评语了吧!他大概是这么想的。
  极端的自卑,是篡逆者心思的一个侧面,而另一面,则是极度的恐惧,他虽居于安,而无一日不思危。
  朱棣上台后,对内外文武臣僚,都充满了疑惧和防忌,害怕他们学自己的样儿,来个否定之否定,也来造造反者的反。为此,他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养了一大群大小特务。
  前文讲到,洪武朝也开始尝试建立固定的“缉事”机构(锦衣卫职能的一部分),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朱元璋已经开设专门的秘密侦查组织,并由宦官统领;我提到的“绳顽司”,是否具有这项职能,还仅是我个人的推测,况且该司后来也并入了司礼监。
  但朱元璋、朱棣父子任用亲信的宦官,出外刺察外廷之事(称刺事、缉访、缉事,或从事,都是间谍密探的古称),确实有记录在案的。我所举出的明代第一个宦官特务头子,就是燕府旧阉出身的太监刘通。永乐登基后,在内外事务上放手使用宦官,那么,他于此时建立由宦官把持、直接向他密呈情报的侦缉队伍,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了。人们熟悉的东厂,正是永乐年间开设的。
  东厂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史料绝无记载。看官,你看“东厂”这寒碜名号,就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衙署。“厂”的原意,就是一块空地,划给你了,就归你使用;京城内外,堆竹木的、烧炭的地儿,有许多叫作厂。大概新设的这个国家保密机构,在皇城东边得到一块闲地,作为办公用房,它遂以东厂命名了(事实上,东厂衙门就在后面修建的皇城东门东安门外)。东厂二字,不是正规的官衙名称,只相当于一个代号,如现代某个秘密工程,并不会给它取一个响亮的大号,常以它动工开建的日期,或别的数字命名。

  东厂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安全局,属于隐蔽战线和保密单位,同时东厂又没有编列入国家机构的序列里,而提督东厂(俗称“东厂太监”)始终也只是一种差遣,东厂衙门开张时,没有放鞭放炮,也没贴大红的喜字,在北京,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的存在。直到它采取霹雳手段,搞出一些大动作来,人们才知道皇上驾前豢养了这样一只猛虎,不禁惊惧悚然——而东厂具体的成立时间,则无从考察了。

  日期:2014-02-14 22:54:31
  第二章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四 林中之鹰:初设东厂(2)
  前文讲到,朱棣因篡夺登位,仿佛窃者怀所窃之珠,无一日安心,便开设“特务机关”东厂,以此加强对臣下的监视与镇压——
  东厂设立的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永乐初年,一说是永乐十八年(1420)。
  对于普通读者,东厂何时开设,他们并不感兴趣,或许还觉得讨论这些问题,纯属学究吃多了饭闲打饱嗝,总有一股酸气在里面。其实不然。好比东厂这样一个强势的特殊力量的出现,即与永乐篡立之后的时局尤为关切。它为什么早不设立,晚不设立,偏偏在这时粉墨登场?背后必有一种隐形的推动力,与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联系,或者说,是当时时局发展的结果与必然。任何时间,都作为一个特别的节点,被焊接在特定的历史框架之中。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学历史绝对不是“记时间”,而时间压根就不需要去记。

  《明史记事本末》主张初年说,它记道:“永乐中,尽戮建文诸臣,怀疑不自安,始设东厂,主刺奸。”称东厂设立的目的是“刺奸”。朱棣即位之初,最令他害怕的“奸”是谁?自然是建文帝留下的臣子们,朱棣不放心他们,遂设立东厂,由他信任的宦官统领,对文武群臣进行严密监督、秘密审查,这在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
  但问题是,东厂不可能设立于百官所在的京师南京。
  我们知道,永乐七年上半年,朱棣离开南京,开始了他第一次北巡,假如像许多史料所记述的,东厂设立于永乐七年冬天(如《明书》《罪惟录》),那么东厂也应该开设于北京,而非当时的帝都南京。如果东厂初设于北京,那么它的主要目标,就不可能是“建文诸臣”了。因为跟随圣驾来到北京的,都是忠于永乐皇帝的亲近臣僚,他们都经过严格挑选,在政治上特别可靠,才得到护驾北上的荣耀。

  从我发现的锦衣卫千户李宗之妻邬氏的墓志铭(《锦衣卫千户李君妻邬氏权厝墓志铭》)来看,东厂应该就是初设于北京。
  李宗,字文玉,以字行,浙江上虞人。他是永乐中从“中贵”(即中贵人,宦官中的大佬)缉事的锦衣卫官校。
  需要说明的是,东厂的总头子是“提督东厂太监”,唯独这一位是公公,而在他下面具体办事的,如缉访、理刑等,却都是从锦衣卫抽调来的校尉。李文玉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文玉本来习儒学文,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入仕的。可李家不是普遍的民籍,而是锦衣卫籍(即军户,其军籍落在南京锦衣卫)。作为朝廷在册的军人,李家必须承担相应的军事义务。永乐年间,李文玉的父亲李杰受到征召,要随驾北行(“以锦衣卫士征赴阙”)。文玉不忍心父亲那么大年纪,还要远行劳顿,就对父亲说:“由此到北京,有几千里的路程,父亲大人以垂白之年而往,就是路上无事,做儿子的又岂能忍心?我决计弃儒从军,替父应征!”于是他脱去儒服,换上锦衣卫大红的戎装,代替父亲来到北京。

  李文玉生于建文元年(1399),朱棣即位时,才年仅4岁。他代父从征,至少应该成丁(16岁以上),而永乐七年他才11岁,肯定做不出花木兰那样的孝行。故此,李文玉代替他父亲,到北京应差,至少要到永乐十几年,即永乐的中晚期。
  墓志说:李文玉到京不久,“会文皇帝(朱棣)出中贵人侦天下事,名其署曰东厂”。明确指出,东厂是永乐皇帝在北京设立的。
  东厂开设后,随即从天子亲军卫锦衣卫中挑选“多智善隐”、“技绝伦者”、“良于行者”、“儒而愿者”,充任东厂官校。东厂初设之际,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且所需人才是多方面的,有长于智谋、善于化妆侦查的(“善隐”),有掌握各种超群技艺的、行为举止端良可靠的,以及能写会算、声誉较好的(即“儒而愿者”)。
  李文玉代父从征,已经获得极好的口碑,他为人又形神明爽,论事风生,是个形象健康、充满活力的青年;加之他读书出身,舞文弄墨的事,正是其本业,操觚在手,笔走龙蛇,他还工于书画,尤其擅长在扇面上画水石竹虫,作品非常生动,令人称赏,至不敢比肩。他的这些特点,在以武夫为主的圈子里,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李宗在锦衣卫是“能声大腾”的人物。东厂一抡才,他便以“儒而愿者”入选,从此进入东厂当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