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东流》
第5节

作者: 大江宁静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时候爸爸妈妈出门办事情带着江少文去不方便,就把他寄托在江北师大附中教书的姑姑家,让他跟年幼的堂弟作伴。江少文的姑姑叫江忠蓉,是江忠信的堂妹,满叔江存寿的小女儿。

  江少文的老家在山南县回龙乡樟树村,春江的下游的河岸边。春江在这片土地上缓缓流淌,转了一个大弯后继续前行汇入瀚江。江姓在回龙乡一带是大姓,樟树村附近的几个数千人的大湾都是江姓为主。据族谱记载,江氏的祖先在明朝初年从山西被强制迁移至此,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再往上族谱的记载甚是简略,已不可详考。

  数百年来,江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在把地势低洼的沼泽、滩涂地变成了万顷良田同时,人口也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樟树湾所在的地方曾经是荒无人烟的河滩地,到解放前已经变成一个人口过千的大湾。
  江少文的爷爷那一辈有七个兄弟,爷爷江存福又有十个儿女,五个儿子,五个女儿。江忠信排行第五,下边还有2个妹妹。按照现在的算法他应该是家中的老八,但是在过去的宗族思想认为女儿是别人家的媳妇,不入家谱,所以他的堂兄妹们都叫他“老五”、老满”“五哥”或者“满哥”。
  对于爷爷,江少文没有多少印象,在江少文10岁那年爷爷和奶奶就先后离世了,前后只隔了10天,也许是少年夫妻老来伴吧。江少文还知道爷爷的姓名,对于奶奶只知道她姓刘,墓碑上刻着江刘氏。对于爷爷奶奶唯一的记忆就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江少文跟4、50个堂兄弟姐妹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笑眯眯地坐在床上,给每一个来拜年的孙字辈小孩发上几颗糖果。这么多娃娃,江少文估计爷爷奶奶大多连的名字都叫不上,除了大伯伯家的长子江孝甫外。爹娘爱满仔,公婆重头孙,江孝甫是长房长孙,在过去叫做嫡长孙,是一个宗族中未来当然的族长,自然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

  日期:2015-08-11 20:52:45

  江氏家族的命名都是按照辈分来的,例如江少文的爷爷就是“存”字辈,父亲是“忠”字辈,江少文是“孝”字辈。字辈是族谱中记载的一个二十字的五言诗体:世代存忠孝,国礼治乾坤。厚泽传家远,良才启运新。江少文本名叫孝文,不过在上户口时候父母觉得觉得“孝”字封建意义浓厚,因而把他的名字改作了“少文”,在族谱上他的名字仍然是江孝文。
  江少文的父辈是爷爷请私塾先生按照”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来命名的,大伯忠仁、二伯忠义,以此类推。姑姑们则是“梅、兰、竹、菊、莲”为名,从忠梅、忠兰直到忠莲。小时候江少文常常想:要是奶奶再多生几个孩子,该叫什么名字呢?忠廉、忠耻、忠节?
  父亲解答了江少文的疑问,原来江忠信确实还有过几个兄弟姐妹。奶奶一共有过15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夭折了。像忠信的名字,就是死去的小哥的名字。小孩子在发蒙(过去称识字上私塾为发蒙,一般是六岁)前,是不会有正式的名字的,只有小名,叫狗剩、石头之类的,据说小名越贱越容易带大。
  15个只剩下10个,那岂不是夭折三分之一?江少文问道。
  看着儿子吃惊的眼神,江忠信道:你们这一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过去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小孩子因为天花、百日咳、肺结核、肠绞痛、阑尾炎……甚至是流感都有可能丧命。现在一针青霉素能够解决的伤口感染的问题,在过去可是不治之症。小孩能有三分之二活下来已经很高了,像我满叔,9个孩子,最后只活下2忠民、忠蓉两兄妹呢。
  死亡率这么高?高达百分之七十多的死亡率,江少文觉得实在难以置信。
  那是当然,就是你老子,在10来岁的时候有一次得了重病都差点过不去了呢。江忠信点燃一根大丰收牌香烟,随着袅袅升起的青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日期:2015-08-12 16:58:59
  江忠信的兄弟众多,俗话说,半大的小子,吃穷老子。一家子在解放前都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樟树湾人多地少,人口已经绝对过剩,连干农活的长工都饱和了,土地已经无法再养活更多的人口。大哥忠仁、二哥忠义、三哥忠礼都在外做挑夫、船夫、码头搬运工人养家糊口。所谓挑夫就是全凭一根扁担、一副箩筐把乡下的大米、土特产等挑到山阳城里,再把乡下需要的洋火(火柴)、煤油、毛巾等日常用品挑回乡下,干的是驴子和驮马的活。这也许是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缓慢、几千年来一直在原地打圈圈的原因吧,绝对的人口过剩甚至把毛驴、驮马的生存空间都挤占了,以节约劳动力为目的的科技发明在古代中国是毫无意义的。

  解放后,江忠信一家翻了身,他们一家在土改中被划为贫农,大哥忠仁也因为出身穷苦、根红苗正而被任命为樟树湾大队的支部书记。在土改的过程中,樟树湾倒是没有像像其他的村庄一样打土豪、斗地主场面血腥出过人命,这是因为樟树湾苦哈哈居多,绝大多数人都够不上地主的标准,最后只得把几个吃咸菜、喝稀饭紧巴巴省下几个钱买地的自耕农划作富农了事。
  唯一的被划作地主的是江存智,他在山阳城里做生意发了大财回家乡买地拥有良田上百亩。不过江大地主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在47年的时候就敏锐地嗅到了大趋势不妙,把城中的店铺和乡下的田产全部处理了带着全家老少逃到香港去了,躲过了土改的大难。因为处理得急,樟树的湾的良田是按照市价的七折、六折甚至半价脱手的。村庄中家境尚可的自耕农纷纷出手,一个个都觉得捡了个大便宜,这一切跟江忠信一家毫无关系,因为他们家饭都吃不饱,更不可能拿出闲钱来买田了。

  数年后,这些买了江存智田地的人们一个个捶胸顿足,后悔莫及,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按照人头重新分配。他们不仅仅白白损失了一大笔钱,而且有的人还给自己买了顶富农的帽子戴,成为“地、富、反、右、坏”的黑五类之列,连累子女上学、参军、招工都受到歧视。
  愤怒不已的人们把江存智父母的墓碑砸了泄愤,看在同族的份上才没有把他们的坟墓给掘了。不过在改革开放后江存智一家回到家乡摇身一变成为爱国港商,地方政府为了统战和招商工作的需要把他父母的墓地修缮一新,感动得七老八十、走路都巍巍颤颤的江存智热泪盈眶,连连说道: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走遍世界,还是家乡人好啊!当即决定为为家乡捐建了一所小学,命名为“存智小学”。

  日期:2015-08-12 17:00:00
  虽然江忠信一家在土改后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也没谁敢叫他们“苦哈哈”,而是可以耻高气扬地说:老子是贫下中农,根正苗红!你是地富反坏右,黑五类!不过由于当时实施的以农补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政策,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得无以复加,城乡差距、吃国家粮的和吃农村粮的天壤之别。而随着战乱的平息和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小孩的成活率大为增加,如江忠信大哥家的七个孩子、二哥家的五个孩子全部存活下来,一个都没有夭折,这些暴增的人口更是加剧了生活的困难,让江忠信家族的生活水平雪上加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