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35节作者:
旧时清风 日期:2013-04-01 22:01:53
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
诚如我所说,南明在一开始确实是抓着一手好牌,他们占据着正统的道德制高点,手中还有着数量庞大的军队。
可是在这一手好牌的背后,是危机四伏的杀机。
首先就是民众的巨大恐慌情绪,可以说南方的百姓从来就没有相信过福王的南京政府。这从三疑案上民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民众几乎是一边倒地站在了童妃、伪太子这一边。这其实并不能怪民众,而是南明做的实在太过分了,连多尔衮都知道为了笼络民心减免赋税,可是南明却一再地以战争作为借口加征赋税。要知道,一般民众是不知道什么忠义的,他们知道的只有好处。谁给的好处多,他们就会站在谁这一边。
其次,南明内部的党争依旧严重,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几乎都是割据地方。这一点非常严重,南明政府几乎沿袭了明朝内阁的一切特点,那就是极其的低效无能。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军的时候,明朝内阁开会开了一个月都没有拿出解决方案。而南明内阁依旧这样,此时的福王又只知道日日听曲看戏。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南明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领导核心,此时的清朝却因为多尔衮的强势而形成了一个核心。在战争中,核心的力量比一切都重要,不然即使再有力量也无法聚集。
更重要的是,南明还面对着李自成、张献忠的威胁。当李自成逼得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时候,南明就注定要和李自成死磕下去。原因很简单,南明是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是他必须做的。很多时候优点也是一种包袱,就像现在很多道德模范都无法去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从福王到史可法、马士英全都支持“连虏抗贼”。这是南明最大的决策失误,他们一直没有看到清朝在进入北京后所进行的那一套活动,这些都表明这清朝建立一个全新王朝的决心。可是南明始终想着的是割地求和,是遣使纳贡。在纷乱的形势下,还有什么比把敌人当朋友危险呢?
所以我们逐渐看到南明的一手好牌逐渐地打出,可是对手却毫发无伤。南明的军队先是在河南投降,然后在淮北溃败,等到史可法死在扬州的时候,南明已经走向了他的逻辑终点了。
所以说,史可法的死其实成就的是他个人的英名,崇祯帝之死也是这样。他们如果他们不是那么轻易的死去,南明不会变的如此混乱,他们只要在南明就始终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即使清军打败他们万千次,只要他们不死,南明的故事就不会结束,反抗也不会终止。可是,史可法还是死去了,让原本就没有核心的南明更加无序,谁也不服谁。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可。
南明还是一个几乎将风流渲展的淋漓尽致的时代。南明每一个大臣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素养,他们都精通音律,擅长书画。马士英的书画、史可法的书信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仍然表现惊人。这些士大夫们个个儒雅好礼,追求着精致的生活。他们养歌姬,每日在戏曲中沉迷。就在江北前线吃紧的时候,福王还召集大臣训斥为什么没有好的歌姬。安逸富足的生活早就让这群人失去了刚刚进入官场的锐气,他们有的只有属于老年人的暮气。正如此时的大明王朝一样,都已经不如死气沉沉的老年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群南明的大臣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快乐。即使实在清军包围扬州的时候,南京城还照旧是夜夜笙歌,秦淮河畔还是有着这群官员们的身影。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儒雅,这就是风流。看着江南女子的那些三寸金莲,听着那些靡靡之音,他们直直感叹自己这个时代是如此的美好。当然在闲暇之余,他们也会感叹清军的野蛮和多尔衮的无知。
正如一句诗所说:“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内”。南明的那群人不会知道他们的他们此时的危机,他们只知道清歌、只知道痛饮,至于漏舟和焚屋他们自然是看不见了。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南明缺乏危机感。而在一个充满着竞争的社会里,缺乏危机感无疑于慢性自杀。后来的历史证明,南明的慢性自杀历时一年。
当钱谦益这群人跪倒在多铎的脚下之时,他们还在庆幸,因为自己还活着,还可以继续享受这江南的风流。生活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不同的之时换个主人而已。
可是随之清军的进驻江南,真的只是换个主人那么简单吗?
很多年之前,也是和他们一样,北方国土全部沦陷,一个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可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抱着这样的心态,诗人数次组织北伐,虽然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可是南宋却存在了好几百年,而不是如南明这般昙花一现。诗人的名字叫做辛弃疾。
南明之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想风流,穷极一切的风流。
可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