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朝--继续当年明月没讲完的故事》
第50节作者:
旧时清风 日期:2013-04-24 21:39:00
第十一章:亲政
01巴图鲁和巴克什的内斗
多尔衮在临死之前单独召见了阿济格密谈,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虽然笨点,反应慢点,但是在这时候还有什么人可以托付呢,只能是阿济格了。这一场谈话的具体内容没有人知道,不然怎么能叫做密谈呢!可是我们可以学司马迁在《史记》里面那样狠狠地猜测一把,多尔衮和阿济格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多尔衮(以下简称多):“我不行了,接下来的事就交给你了。”
阿济格(以下简称阿):“放心吧,我搞得定的。”
多:“以前是委屈你了,现在该你上台了。我只给你替一个醒,时刻要盯着济尔哈朗,他不简单,其余人都没问题。还有要第一时间回到北京,只有控制住了北京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阿:“记着了,放心地去吧。这会儿有我呢,我已经派兵入京了。”
多:“你退下吧,回去好好想想。”
阿济格确实已经派出300精锐骑兵进入北京城,封锁多尔衮死去的消息这些都非常重要,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控了京城的局面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变局中抢的先手。而在多尔衮死后的微妙格局之中,抢的先手往往就意味着获得最后的胜利。
阿济格在派出精兵赶回北京的同时,还写了一封密信给他的儿子劳亲。在信中阿济格要求劳亲迅速带大兵前来和自己汇合。当两军汇合之时,就是大业成功之时。阿济格始终相信,只要自己手中有着足够多的军队,那么敌人一定会向自己屈服。我说过的,阿济格是个彻头彻尾的迷信武力的人。
可是武力虽然在很多时候能够将整个局势彻底逆转,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可是在政治中更多地讲究的却是技巧,是政治手腕的博弈,尤其是在武力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所以,在政坛上阿济格永远是个白痴,在政治的博弈上他永远都是失败者。
很快坏消息就传来了,原本隶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拒绝拥护阿济格,其中的正白旗态度尤为坚决。两白旗完全有拒绝阿济格的底气,他们的出身实在是太辉煌了,原本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兵,因为努尔哈赤偏爱才给了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在清军入关之后,两白旗更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潼关战役、扬州之围这些全都是两白旗的杰作,战斗力之强在整个清军战斗序列中也是绝对靠前的。在多尔衮的坚持下,正白旗更是直接成为了上三旗之一。
在多尔衮一死,阿济格就想到了收编两白旗,这可是哥哥留个自己的重要同盟军啊。可是阿济格实在是太“无脑”了,他再一次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他竟然试图用武力威胁两白旗的大臣,要求两白旗听从自己的命令。这对高傲的两白旗大臣来说完全就是侮辱,他们什么时候会被威胁屈服呢?你阿济格想打那就放马过来吧,反正我们两白旗是不会听你的。
阿济格原本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两白旗的支持的,因为他本人原来就是镶白旗的旗主,在两白旗之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同时,阿济格本人也多次带领两白旗杀敌立功,在多铎、多尔衮相继去世的情况下,他阿济格应该会是两白旗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是他以武力威胁的做法实在是太愚蠢了,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此外,阿济格还做了一件令两白旗大臣感到非常寒心的事情。在多尔衮死去第一天晚上,所有有身份的王爷贝勒、佐领大臣都来到大帐来个多尔衮守灵。可是阿济格却没有来,只有阿济格一个人没有来。两白旗大臣看着就寒心啊,旗主刚死你阿济格都不来守灵,要是以后收编了我们还会对我们好啊。他们再次想起阿济格曾经为自己辩白,诋毁多铎的行为,如果阿济格一旦成功,那么两白旗很多将领在多铎带领下的战功可能就会被一笔抹杀。
当然两白旗不拥护阿济格还和死去的多尔衮有着很大的关系。多尔衮在之前一直培养的是多铎,造成了两白旗这边有点偏向于多铎。多铎死后,多尔衮也不注重树立阿济格的正面光辉形象,两白旗自然对阿济格多少有点不服气。终究还是多尔衮死的太仓促,死神完全是不期而至,多尔衮没有充足的时间交代自己的后事。但是主要责任还是要归阿济格,还是因为他的无脑造成了这样被动的局面,甚至是决定性的失败。
阿济格的这一切失误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和阿济格不同,这是一个文官。他的名字叫做瓜尔佳·刚林,正黄旗人,满族内部不多有知识的高级文官,也是满族不多的巴克什。
巴克什,满族内部授予有知识的人的称号,和巴图鲁是相对的。一文一武,代表着一种民族的两种张力,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满族这样一个极度重文轻武的民族来说,拥有一个巴克什真的很不容易。要是在部落游牧时期,那绝对是“长老”级别的存在。
刚林能够成为巴克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作为多尔衮的死党,他曾经数次向多尔衮进献史书,希望多尔衮能够借鉴历史经验。在皇太极时期,刚林就是满族内部积极地读史主义者,积极要求吸取辽、元教训。甚至可以说,正是在刚林等人的推动下,皇太极才形成了那种既要利用汉人可又要防范汉化的威胁的看法,而这种思想对整个有清一代影响巨大。
中国古代史书里面充斥着政治斗争的故事,一整本《资治通鉴》说到都是如何在官场上玩手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熟读中国古代史书基本上混在官场完全没有问题。刚林这样一个熟读二十三史的人(当时《明史》还没有开始编编纂),自然在多尔衮死后第一时间意识到机会来了。多尔衮巨大的权力真空一定要有人填补,可是这个人在他看来绝对不会是阿济格。
只要有一点政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阿济格这种人能在政治斗争中活下来都算是奇迹了,更别提替代多尔衮了。
所以,刚林决定去搏一搏,他要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为自己谋求一个更高的地位。至少同为多尔衮的得力下属,刚林是不甘心以后在阿济格这样一个无脑之人领导之下的。在阿济格派出精锐骑兵向北京报信的同时,刚林也派出了自己的使者。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自然比阿济格更清楚抢的先手的重要性。
这是一场巴克什和巴图鲁的内斗,目标只有一个为了自己更高的职位。
北京,这一刻的北京还是那样的大国气象;紫禁城,这一刻的紫禁城还是那样的深不可测。两支队伍都在疯了一般地赶向这座帝国的新首都,因为这些使者们清楚地知道在这场比赛中失败者的结局可能就是死亡。
谁也输不起,可是赢家只能有一个,最后的赢家又会是谁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