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第19节

作者: xajh20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孟尝君抱歉的通知韩国,他什么忙也帮不上,公孙衍只能靠自己了。韩国以为齐国没有理由拒绝韩国的加入,其实齐宣王有一个理由,他的理由就是测试,测试一下魏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听齐国的话。现在大家明白什么叫做任人宰割了吧?新三晋联盟失败以后,三晋各国的命运就叫做任人宰割。

  韩国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当成试验品,齐国的决定让它措手不及,永远把希望寄托在盟友身上的韩国事到临头才发觉如今的它一个盟友都没有,独自面对着强大秦国的攻击。它慌神了,万般无奈之下它环顾四周,想到一个它以前想都不会去想的办法,向楚国求救,而楚国历来都是韩国的冤家对头。
  日期:2015-02-19 22:49:44
  按照战国策的说法,下面的情节是这样的,楚怀王因为害怕韩国投降秦国,然后再和秦国一起来攻打楚国,他听了陈轸的主意,派出一只大军假装援助韩国,“令战车满夏路(从楚方城通向中原的大道)”,楚国军队的战车把大路都塞满了,韩国相信楚国真的会帮忙,于是拼死抵抗,最后被秦国打的大败。战国策中的这个故事可信吗?我认为后半段比较可信,几个来源的史料都说楚国在岸门之战里欺骗了韩国,楚国和韩国的关系很差,对彼此的猜疑心很重,很难想象楚国仅仅用几句它准备前来援助的话,就可以把韩国骗到。除了故事中楚怀王用的办法,我想不出楚国还能用什么办法去骗韩国,而且一只大军在路上炫耀,闹得沸沸扬扬,这是大家都看的见的事情,所以这个情节比较可信。

  但是前半段就不太可信。秦国和韩国组成联军攻打楚国,这件事并没有真的发生,这个故事的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陈轸的办法只是让韩国多抵抗一段时间,韩国最终被打败后,它还是可以选择投降秦国,楚国还是会遭到秦韩联军的攻击,这个办法不解决问题,算不上一个办法。还有,韩国撇开魏国独自去做秦国的小弟,同时魏国做的是齐国的小弟,秦国和齐国发生冲突的时候,韩国和魏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我们有可能看到这种景象吗?我敢肯定的说,不可能。

  日期:2015-02-20 12:27:26
  韩国为什么要通过公孙衍去联系齐国,而不是自己派使者去齐国表明愿意做小弟的态度呢?因为韩国所有的对外活动都要得到魏国的首肯,韩国不能脱离魏国,独自做出决定,然后再独自采取行动,就算去做其他国家的小弟,也要和魏国在一起。所以,只要魏国没有投降秦国,楚国根本不用担心会发生韩国投降秦国这种事情。
  魏国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霸主级强国,韩国对它仍然这样的肝脑涂地,其中的原因需要专门解释一下。一共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自从韩魏两国建国以来,它们的关系就一直很密切,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几十年时间了,它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比和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的多。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它们的周边环境类似,都是四面受敌,有着一致的利益需求。最后一个原因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交通的原因。

  日期:2015-02-20 18:12:43
  魏国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霸主级强国,韩国对它仍然这样的肝脑涂地,其中的原因需要专门解释一下。一共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自从韩魏两国建国以来,它们的关系就一直很密切,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几十年时间了,它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比和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的多。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它们的周边环境类似,都是四面受敌,有着一致的利益需求。最后一个原因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交通的原因。

  前文提到过,山西高原的东南部有一个上党郡属于韩国,这是韩国在黄河以北最大的一块领土。上党郡的西面,山西高原的西南部是魏国的河东地区,上党郡的东南面,出了山西高原,在太行山脉和黄河之间是魏国的河内地区。河东和河内是魏国在黄河以北最主要的两块领土,连接河东和河内的道路是魏国维系内部交通的一条主干道,而整个上党郡都位于这条道路的北面,这就是说,从上党郡前往其他任何韩国领土所走的道路,都要和魏国的主干道进行交叉。

  日期:2015-02-20 19:25:24
  这是韩国在外交上对魏国唯命是从的一个重要原因。韩国被掐住了喉咙,如果它违背魏国的意志,魏国也不需要打仗,它只需要切断韩国和上党郡的交通路线,不允许韩国人通过,上党郡长期收不到中央的命令,当地官员自然的会产生独立倾向,韩国就有可能丢失这块领土。马陵之战中,魏国的凶狠进攻给韩国带来严重损失,但是战后没过几年韩国就和魏国改善了关系,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韩国不能承担长期和魏国处于对立面的代价。

  韩国不可能因为一场岸门之战就投降秦国,楚国也没有担心过会出现这种结果。楚国知道,韩国不是真心的想做楚国的小弟,它只是别无它法之后最后才拉楚国来临时救急而已,所以楚怀王趁着这个难得机会把老对手耍了一顿。战国策的毛病在于,它总是千方百计的夸大游说之士的作用,它说陈轸想出的办法消除了秦韩联军对楚国的威胁,是为了夸大陈轸这个游说之士的作用。

  日期:2015-02-20 22:43:49
  秦国也没有指望通过一场岸门之战就迫使韩国屈服于自己。秦国发动岸门之战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冲着公孙衍来的。公孙衍坚决反对秦国,他在魏国影响很大,现在又做了韩国丞相,秦国和韩魏结盟的时候,他将成为一个明显的障碍,所以,秦国想先把他清除掉。岸门之战的唯一目的就是清除公孙衍这一个人,秦国制定的作战计划的核心就是怎样才能让公孙衍跑不掉,而不是消灭多少韩国军队。韩国和赵国不同,秦国想让韩国做它的盟友,它对削弱韩国军队的实力一点兴趣都没有,韩国的实力被削弱,对秦国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岸门之战一直持续到下一年,前314年,最后秦国打败韩国,斩首万人,从此公孙衍的下落成了一个谜。韩非子中有一条记载说他被田需设计害死,而战国策中又说田需死在公孙衍之前。这里我来谈谈个人观点,这些互相矛盾的记载可能都不对,公孙衍已经死在岸门之战中,那一万个被斩首的人的牺牲只有一个意义,就是给公孙衍这个大人物殉葬。如果秦国发动一场大战,削弱了盟友的实力,却没有抓住公孙衍,达到它的唯一目的,那秦国简直是太失败了。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秦国没有失败,它达到了目的,岸门之战后不久,齐国开始进攻燕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接踵而至,包括秦国与韩魏结盟,而公孙衍没有在这些事件中发表过任何意见,产生过任何作用,也没有做过任何事情,假设公孙衍还活着,以他的能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出现这种景象是非常奇怪的。当后来的盟友韩国和魏国询问公孙衍下落的时候,他跑掉了,然后失踪了,这是秦国方面最“合适”的回答。一万个人给一个人殉葬,也许,藏在这个血淋淋的数目字背后的,才是历史的真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