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苦逼文艺男的成佛之路:细读王维及其时代》
第4节

作者: 王二小仙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中年时,王维曾在诗中自供说:“少时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什么情况?哦,批判与自我批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一项优良传统。现在,中年王维以过来人的沧桑与无奈,在批判少年王维的天真与不懂事。他说:我小时候太幼稚了,以为只要勤学苦练,去求取名利,就能发达,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然后拂一拂衣袖,功成身退,不带走一点不义之财。然而,苦逼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出人之“智”,梦破一场空。
  看到没,王天才自己都说了:我“少时”“强学”。
  “强学”,古往今来一直是好词。《礼记》有言:“夙夜强学以待问”;戊戌年间,康有为们办“强学会”以救国。它的庸俗表述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哦,当然,王天才是官二代,不会走光,哦,偷光,但拜托大梁拉扯头发使天庭更饱满、用锥子扎破大腿放血玩儿这样受虐狂的事情,难说没干过吧?
  有许多证据佐证王天才是下过几番寒暑功夫的:
  在确切和疑似创作于21岁之前的近二十首诗中,就题材言,无论咏古、咏物、抒怀、赠别、讽谏、哭挽,一应俱全,就诗体说,无论五言古诗、七言歌行、五七律诗、五言排律、五七绝句,样样当行。这么说吧,凡是当时流行的或尚在发轫的任何题材和体裁,王天才小小年纪竟都已娴熟掌握。
  这不算啥?好吧,你牛逼!后人说到杜子美,总习惯性叹口气:工部什么都强,就是绝句有点荒腔走板;说到李太白,又哀叹道:谪仙天纵奇才,可惜律诗老不讲格律,短板一块。(不合格律又如何?)哦,还真死不了人,不过,为什么谪仙一辈子没入过进士科考场呢?据说,只是据说,让五言排律考题吓的。
  只有王天才一人,样样独擅胜场,可说是唐诗史上的全能冠军,空前绝后。

  同时可以看到,在近二十首早年诗中,王天才引经据典,“上薄骚雅,下括汉魏,博综群籍,渔猎百氏”,既秀了阅读面的渊深广博,又透出对典故的活用功力。杜甫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是对王天才的传神写照。所谓“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也。
  有多神?让人要死要活,欲罢不能,还不神?
  一首《桃源行》,让人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这位在世时的二流作家,死后三百年几隐没无闻,自从719年,被十九岁的王天才激活后,从此成为文人的楷模而被膜拜,而中国人也学会了去梦想一个叫世外桃源的乌托邦。
  一首《息夫人》,据说更神奇,解放了一位被困于深宅大院的卖饼人之妻。此女因颇有美色,一年前被唐玄宗大哥宁王抢入王府,成为权势者**发泄的又一个牺牲品。
  一首《少年行》,托古言今,读来让人血脉贲张,舍生忘死。你听,这是不是在施魔法: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你说吧,没有几番寒暑、强学苦练,王天才年仅弱冠,能取得如此成就、练出如此魔力吗?
  日期:2014-02-21 13:24:12
  06
  1.5、通往上层的管道
  据王天才中年自诉,他“少时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
  就是说,他的“强学”,不为了满足纯粹好奇心,不为了探索未知世界,不为了获得内心平静。这些超越功利欲求的纯粹目的,他小时还一概不懂,识事尚浅嘛。他追求的,只是一个庸俗理想:干名利!

  少年的他还把战国人蔡泽当成偶像。“徒闻跃马年”说的就是此君。此君胸怀大志,以封侯拜爵为人生目标,并且后来真的做了秦国丞相,然而又颇知进退,及时全身而退,功成名就。
  前面说了,在开元初年,出入朝堂、荣膺宰相者以科举出身为最显要,但录取名额又极少,竞争压力山大。然而这绝不能阻挡怀着一颗名利梦想往前冲的王维。他势要在科举考场上与天下英才一决高下。
  有人说,科举制促成了阶层间的垂直流动。然而这是不确的。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官二代、富二代主导的历史。穷二代仅负责两个部分:一,负责被压榨、被奴役;二、改朝换代时,负责颠覆现秩序,重造新的官二代与富二代阶层,继续被压榨、被奴役的命运。
  科举制促成的,只是富二代向官二代的转化,或较低级官二代向较高级官二代的提升。盖因科举是一种高门槛的制度,门槛之一,是闲钱要多要厚,才能支撑起数十年流水般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和请托成本,岂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二代他爸所能负担的?
  对照王维的家族世系可以看到,那么,科举制将要带给这家族的,是较低级官二代向较高级官二代的提升。
  为此,王维在十五岁时选择远别家乡蒲州,入读于长安国子监,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读国子监都是只赚不赔的选择。
  首先,一入国子监,就是国家人。每年开春,只要交点象征性的学费(如国子学生、太学生交三匹绢,四门生交两匹绢),就可以悠然地在学校生活一年,不花家里分文。食宿嘛,当然由国家财政买单。连这点待遇都没有,还好意思叫天之骄子!
  其次,就师资力量看,配备的都是享受厅、处级待遇的博士或助教。如国子学配备博士二人,正五品上,助教二人,从六品上;太学配备博士三人,正六品上,助教三人,从七品上。任教者须科举出身,学识要求“专通经传,博涉坟史”,德行注重“景行淳良,堪为师表”。反观地方州县官学,州博士享受的是从八品上至正九品下这样的低级官员待遇,县博士和所有助教一律无正式品阶,也即只是胥吏身份。师资配置的天壤之别,反映了两者的功能差别:国子监为科举考试提供考生,州县官学只为国子监提供四门学候补生。

  再次,每年科举考试,国子监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科考,举子近千人,然及第的幸运儿,一般仅百人左右(极个别年份达到二三百人),及第率仅十分之一。及第者中,90%由国子监选送,剩余10%由州里选送的乡贡们争夺。
  不过,以上所有的优越性都抵不过两个字:关系。

  国子监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较低级官僚子弟由此结交到许多更高级官僚的子弟们。如曾任武则天、中宗、睿宗三朝宰相的韦安石之子韦陟、韦斌兄弟,可能即为王维在国子监的同学。
  一则,作为宰相之子的韦陟、韦斌即使可直接荫庇入仕,也按常理要有一段在国子监的“深造”、“镀金”时期。王维比韦陟、韦斌兄弟小些,但在五岁之内,王维15岁入国子监时,兄弟俩可能在校,特别是弟弟韦斌;
  二则,王维后年有文回忆与韦斌交往说“维稚弱之契,旷年弥笃”,幼年即与宰相之子交好,通过什么管道结识?国子监同学是一种极合理的解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