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39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1-24 11:53:20
【以下为《资治通鉴》卷十二】
【一七〇】为什么帝王都热衷于抑制商人
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 壬寅,公元前199年
中国历史上,这么多朝代,这么多皇帝,或崇儒,或崇道,或崇佛,但在经济政策上,重农轻商却是相当一致。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不敢说稍减。
汉景帝时代的晁错有一篇文章《论贵粟疏》,曾选在中学课本里,现在还有没有了?不知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重农轻商的宣言书,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几个点都直得我们不断地思考。
一个是“无农不稳”,农业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农业不仅可以解决肚皮问题,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土地可以吸附大量游民,流民即流寇,这不是简单化地歧视,而是政治经验,前些年,“盲流”一词,其实也包含了这种政治经验在里面,有一种担忧在里面。研究中国历史,研究政治斗争,重新诠释帝王将相的家谱,像锐圆哥哥这样成天白话权谋,其实是都是皮相,真正揭底的工作是研究农业发展,研究土地制度,研究人口与土地的相互关系,而且是有数目字的研究,搞清楚这个,才能真正看懂政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知道在史学界开展得如何,把历朝历代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今天肯定有大帮助。
中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一直没有逃脱饥饿的梦魇,一直到我这一代人。都有关于吃不饱的记忆。现在还有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从整体上讲,中国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能吃饱肚子。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人口、土地制度、农业技术这几个要素决定着温饱,应该说,到了毛泽东时代,这个问题仍然是天字第一号大问题,文革时代即使天天搞阶级斗争,但不论在高层还是基层,最挠头的还是粮食问题,农业学大寨,知青下乡,备战备荒,国家的主要矛盾都藏在里面,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这些矛盾展开的,政见之争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观念的争论,只是毛泽东采取了过于高压的政策,把这种政争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以为,人民公社加上大寨精神,可以再笑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把,而修正主义则更愿意采取与民休息的办法。发展工商业可以增长财富,吸纳劳动力,这点常识,中国人一直重视得不够,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做工经商的多了,谁去种粮食,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很多年,很多朝代。
邓小平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这大概已成历史定论了。也有学者认为,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化肥、农药、良种等科技的发展,土地总产出满足人们粮食总需求的临界点终于到了,包产到户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个麻包。现在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在减少,而粮食供给却能够保障,这会让中国的政治发生根本的变化。
晁错的另一个观点就是担心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这个要佩服这位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政治家,他的这一见解烛照千里。小农经济需要皇帝,而商人是排斥专制的。抑商,往往并不是因为重农,而是因为重权,防止商人分享社会权力。拥有军队、掌管钱粮,控制舆论和文化,让一切社会资源都由皇帝来控制,“率天之下,莫非王臣”的逻辑才能存在。所以,帝王家并不是不知道商业的价值,只是担心出现商人富可敌国的局面,抑制商人和抑制豪强、抑制军阀的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一直有低效率的官商存在,民营效率高,不是他们认识不到,而恰恰是认识到了,内心里感觉到危害深远,所以必须抑之。
晁错感慨“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不知道想明白了没有,正是普天下多有贫贱的农夫,才有帝王家的富贵。
日期:2007-1-29 22:28:00
【一七一】做蛮夷的舅姥爷
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下八年 壬寅,公元前199年
刘敬就是劝刘邦建都长安的娄敬。因建言有功,赐姓刘,也是一位国姓爷。赐姓应该也是一门学问,不知天涯有无高人专门研究,从汉朝到明朝都有赐姓,以孝治天下,又让人家改了姓氏,是不是有点矛盾?清朝没有听说赐姓爱新觉罗的,但可以赐汉人做满人,好象有个专用名词叫“抬旗”,让你加入“旗籍”,是不是幸福程度如今天拿到美国绿卡一样?
匈奴问题,在秦始皇时期就是个问题,说到北方的游牧民族,我总觉得气沮,我泱泱大国,经常受人欺负。西方列强揍了我们,我们自己找个台阶,说“落后就要挨打”,人家是工业文明,我们是农业文明,落后挨打是命中注定,认命吧;掉头来再看看过去,我们是农业文明,他们是游牧文明,怎么也是我们挨打呢?难道我们命里就是欠揍?
刘敬的办法,猛看上去也不错,把闺女嫁给匈奴的单于,我们汉人的皇帝就变成匈奴的大舅哥、大舅爷以及舅姥爷,可是这种和亲,我总觉得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光我们嫁闺女,就不能娶个匈奴的公主来?
国际贸易有顺差和逆差,国际婚姻呢?好像也有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自古以来商业的原规则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政治婚姻的规则呢?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极易理解又非常诡异的一幕,强大的汉唐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一方面固然体现了皇帝们现实主义的一面,以极小的成本换取和平与安定,永远不应该遭受指责,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原帝国,在面对外来威胁时,不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还是西方的列强,都显得缺乏应对之策,缺乏组织和动员,缺乏孔武精神……
刘敬的建议肯定让吕后非常生气,离间帝王家的骨肉去维护帝王的最大利益,帐是能算不来,但是,即使刘邦吕后这么做了,刘敬亦无功有过。王夫子说:“遣女嫁匈奴,生子必为太子,谕以礼节,无敢抗礼,而渐以称臣,以为用夏而变夷,似也。眩于一时之利害者,无不动也。乃姑弗与言违生民之性,就其说以折之,敬之说恶足以逞哉!”“违生民之性”是刘敬方案的最大缺陷。
非常有意思的是,王夫子认为,匈奴之长在于猛悍,中原不断地派公主和亲,会让匈奴人弥补“智巧”不足的天性,有了杂交优势,凶悍如其父,慧巧如其母,补其所不足佐其所有余,“故刘渊、石勒、高欢、宇文黑獭之流,其狡猾乃淩操、懿而驾其上。”
蛮夷很骠悍,中原人聪明,双方交流,包括婚姻,难道只能促进蛮夷进化,我们就不能吸取父系或母系的优势,哪怕一点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