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45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3-7 16:36:37
【一八二】高皇帝的临终嘱咐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曰:“疾可治。”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太祖高皇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在生命完结卸任之前,把该做的交待全部向吕后交待了,职业操守还是不错的。这一点,要比秦始皇强得多。
刘邦在最后的岁月里,和自己的女人分别做了告别,和戚姬是浪漫主义式的,刘邦吟唱了一首几乎和《大风歌》齐名的《鸿鹄高飞》:“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唉,皇帝也有无奈处,两行清泪为君流。
和吕后和告别则是现实主义式的,典型的柴米油盐,只说事,不抒情。
吕后问刘邦后事。萧何以后,谁可以做继任相国?刘邦说曹参、王陵可依次继任。刘邦顺便评价了另外两个人,谓陈平是辅佐型人才,对周勃的评价相当地高:“安刘氏者必勃也!”仿佛刘邦已经预知后事一般。
吕后主动问刘邦身后的人事安排,说明吕后已经以接班人自居,起码是接班人的监护人,这说明什么“封建时代”已经结束,“家天下时代”已经来临,董事会可以躺着开了——国家大事夫妻躺在床上一边唠家常一边就决定了。“封建时代”还有一点贵族民主,以清朝入关前后为例,从“八王议政”转为皇帝“乾纲独断”,可以说浓缩了西周到秦汉的政治体制变革。
平心而论,吕后还是忠实地继承了刘邦的革命遗志,在一些重大人事问题上,也做到凡是刘邦指定的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吕后这一番询问,也相当于给刘邦吃了颗安心丸,也是一种变相地表态:“我们一定会沿着高皇帝开创革命路线继续前进!”
刘邦不能指定赵王如意继位,吕后把相国的指定权留给刘邦,或许是一种补偿?萧何、曹参、王陵……一家伙安排了好几任,现在看有违政治常识,但在当时也不是没有可能,真正的潜台词是:刘邦确立的相国继承序列,强调勋臣势力存在的必要性。从刘邦死后的高层政治情势看,宗室、外戚、勋臣三权分立,其中以外戚势力最强,刘邦确立萧、曹、王、陈、周的权力地位,其实也是扶持宗室的势力。
所以,从这段故事散了出来的政治信息看,对吕后并不是很有利,尽管确认了她监国的地位,但本质上还是确立了宗室和勋臣联合诛诸吕的合法性,“安刘氏者必勃也”,这样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语,让刘邦说出来,本意是赞美刘邦高瞻远瞩,实际上暴露了这段故事的真实性有点问题,试想,吕后果然要危及刘氏,刘邦主动交待卧底是谁,岂不是傻瓜一枚。“安刘氏”的问题,是后来的问题,在刘邦活得好好的时候,这个问题不存在,孝惠帝文弱,刘邦或许觉得儿子不肖老子有些遗憾,但由此担心刘氏政权就此完蛋,也不符合实际。刘邦虽不作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念头,但也不相信身后就有人敢公然篡夺刘氏天下,否则,一定会对身边睡着的赫鲁晓夫采取断然措施。
吕后有专权之意,但无篡汉之心,这一点刘邦应试是有基本判断的,所以他之前翦除异姓王,分封刘氏子弟,同时支持勋臣势力适当存在,然后托后事于吕后,外有藩篱,内有屏护,虽不能说踏踏实实,但还没有忧患过度。皇帝一旦对身后忧患过度,肯定要折腾,也肯定会有人倒霉。
“皇帝专制”体制由秦始皇建立,在实践中传至二世遂亡,暴露了体制本身的问题。刘邦晚年,不能不思考皇权永续的问题。就像毛泽东在六十年代目睹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变化后,便念念不忘反修防修。好在刘邦举措大致得当,不似老人家,阶级斗争天天抓,草木皆兵,越搞越左。
日期:2007-3-10 10:18:41
【一八三】刘邦的个人总结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太祖高皇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刘邦死了,高皇帝崩殂了,伟大的大汉帝国缔造者,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逝世了。
从尧舜禹汤到秦始皇,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诸侯国,君主的更迭数不胜数,但都是贵族间的事情,三国分晋,分晋者也是世袭了N多代的贵族,贫贱者走向政治舞台,在战国时代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种社会潮流的终极成果,就是一介布衣,提三尺剑,为天下主。刘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这里,就是从平民到皇帝,这是具有历史标本意义的。刘邦的基本班底,我们说过几次了,充其量是一个县级领导班子,突然变成国家的领导集体,放在今天,也是会让人瞠目结舌的。刘邦能做皇帝,和超女成为天皇巨星一样,简单说,是一种震撼。
刘季之所以成为刘邦,亭长之所以成为皇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还是时代造英雄。刘邦的时代是贵族没落平民崛起的时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时代的最强音,陈胜喊得早,但不如刘邦做得好。早期的初民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上智下愚不移也,且上古之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不往来,是他们不爱交际吗?非也,经济文化不发达,没有东西交换,你一个人去到别的部落闲逛,被人家抓起来烤着吃了也有可能,大家对外部有深刻的恐惧感,所以不相往来。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一个的土豆,每个土豆内部有几个贵族就可以控制了。就像六十年代钻到山沟里的兵工厂,书记厂长几个人就把几千人管得好好的,因为外面没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内部自足程度高,控制严密,即使有所谓“智勇力辨”之士,也很快就处理掉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平民子弟可以读书,可以自由地交朋友,这就为最早的社会变革提供的可能性。吴起商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李斯韩非……这些人以一己之力就要与君王分富贵,刘邦集团分天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刘邦是历史的必然,刘季变成刘邦是个人的际遇。刘邦这个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组织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这样天才式的军事统帅和政治领袖,后世还会出现。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即认为“书本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孰不知,书本也可能是麻药,知识也不定都来自书本。为流氓皇帝成功作注脚,还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结论,这不是读书有错,而是教育失败。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直有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教育的问题有很多,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所有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治问题。
刘邦不读书,但天纵英明,没办法,有时候得承认天才论。刘邦善于和人沟通,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刘邦的优点是较之于项羽的缺点才更具价值的,如果项羽是个事事征求别人意见的人,最后他还是失败了,那么历史的结论就是:刘邦为人果敢,独断专行,效率奇高。
刘邦夺取政权以后,政策得当,“规摹弘远”,无非还是两点,一是自己感觉好,意识到位,二是能够倾听他人的建议,成功其实就这么简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