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46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3-12 10:16:05
【一八四】司马光出的选择题
太后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遣使召赵王如意。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帝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帝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居数日,乃召帝观人彘。帝见,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帝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太祖高皇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刘邦撒手人寰,吕后当政。
掌握权力的吕后,积压已久的嫉妒心一齐爆发,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母子的迫害。
首先,把赵王封国调回来,有保护赵王之责的越相周昌,虽然在其间阻梗,但胳膊拧不过大腿,高皇帝的遗命看来是执行不了。刘邦预想到可能有今天,派了对吕后母子有恩的周昌保护赵王,冀希望吕后不看佛面看僧面,但是吕后谁的面面也不看,非置赵王死地而后快。
到是孝惠帝表现了兄弟之间的友爱,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弟弟,但这种保护是没有约束性的,赵王如意还是被杀了。
吕后也许会骂孝惠帝不知好歹,她一定以为自己在为自己的儿子除去最大的威胁。按说,刘邦活着的时候,有刘邦作为奥援,赵王如意都不能如意,刘邦死后,赵王咸鱼翻身的几率几乎是零,但对政治斗争有深刻认识的吕后,一点点机会也不留给对手。狠人一个。
吕后要杀死赵王如意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迫害戚夫人。
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我觉得这件事有些夸大。
把人的四肢去掉,眼捅瞎,耳朵搞聋,然后再整成哑巴,在今天的现代化的医院里或许能完成,在哪个时代,施以如此酷刑,还丢在厕所里,注射再先进的抗生素也不能保证不感染,这种神话,古代人相信也没办法,因为中国厚古薄今,自然认为越古代科技水平越高,越匪夷所思的事情,越愿意相信。有了现代医学常识,这样不靠谱的事情就不能再相信了。
这一定是后来倒吕派专案组在组织编撰《吕雉反革命集团罪行材料》时添油加醋搞的。吕后迫害戚夫人致死,应该没有疑问,但手段如此惨绝人伦,则大可商榷。因为在编撰政治对手的罪行材料时,一般都是主题先行,下猛料是再自然不过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传达《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材料》,好像有四本,其中有一条是揭发王洪文的,说他穷奢极欲,有一次,王洪文想吃一盘炒鸭舌,结果为了满足他欲望,一下子杀了二十多只鸭子。当时我听了很气愤啊,这不是现代慈禧吗?后来到海南、广东生活,鸭舌也是我之所爱,来一盘不过二三十块钱,每次吃鸭舌,我就感慨,自己怎么就“腐败”到如此程度。
孝惠帝看来也是一个标准的衰神二代,老爹太强了,儿子容易衰,要么是花花大少,要么是郁闷王子,所以等老爹一死,他们就会像火山一样来个大爆发,孝惠帝可怜价的,老爹死了,老娘继续超强,孝惠帝于是成了绝对的郁闷精品。孝惠帝心理上的阴影那是一层盖一层,小时候被亲爹从战车上推下来,老爹好不容易死了,老妈给自己的弟弟喂老鼠药,给老爹的小蜜娇滴滴的姨妈做了超越时代技术水平的整型手术,所以对人性彻底失望,如果当时有文学期刊或者有网络,他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悲情写手,大爆豪门丑闻,赢取普利策奖,张艺谋、冯小刚,还有陈凯哥会打破脑袋争夺电影改编版权,中国人拿奥斯卡奖就是它了。
孝惠帝开始了最符合逻辑的活法,“日饮为淫乐”,只要快乐,不要是非。
孝惠帝的生活态度本来很好理解,不料却激怒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俺的老乡司马光。他说:“作为儿子,父母有过错就要谏阻,谏阻不听就哭着叫着不依不饶,怎么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和理想追求,天天喝酒泡妞?”
司马光给孝惠帝出的选择题是:
A. 天天揪着老妈的衣襟哭天抹泪;B. 开开心心喝酒泡妞。
大伙帮着回答一下,选A还是B?
锐圆哥哥也出个选择题,孝惠帝也许会认真地考虑考虑:
A.推翻老妈,亲掌权柄,一边掌权一边喝酒泡妞;B.就这么没心没肺地喝着泡着。
日期:2007-3-13 15:49:13
【一八五】萧规曹随
酂文终侯萧何病,上(孝惠帝)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戊申,公元前193年)
萧何也死了,遍地英雄下阴间。
萧何置业的选择取向有问题,专找偏僻升值潜力差的地段,但萧何关于个人财产的认识非常高明,“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两句话,那真是震烁古今,直刺人心。
可惜,后世的权贵们都听不见这样的警世恒言。眼前的富贵让他们头晕眼花,自我膨胀,根本不会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然更不会想到,自己贪婪、残暴、用尽心机掠夺的财富,只是为他人作嫁、替他人敛财。从萧何到曹雪芹都透彻地看到了这个游戏的内码。
萧何死了以后,曹参继之。
曹参原来是沛县的“狱掾”,大概是看守所的所长,要说级别,应该相当于科级,和刘邦的亭长差不多,萧何为主吏,应该是副处级,比他们俩人都还高点。老家有句俗话,讨饭三年,有官不做。为什么?吃饱就倒着,没有压力啊。同样,像曹参这样的职位,也是做过三年,不想升官,为什么?实惠呀。典狱长是最实惠的官,级别不高,好处不少,压力不大,收受贿赂的机会像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时间一久,良心泯灭,政治理想更不用提了,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岗时间长一些。秦末社会大动乱,把曹参这样的人席卷进来了,要不,他一定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在基层过着滋润的幸福生活。
曹参加入刘邦阵营,功劳不小,史记载:“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原因是他一直跟着韩信做副手,正面点说,给韩信帮忙,做做辅助工作,顺手牵羊,功劳也立下了;反面看,也可能是刘邦派在韩信营中的卧底,起个监视作用。所以,官场有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道理就是这样,老板要挑你立功,不立也不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是自己不努力,是领导不给机会。
如果以曹参的职业经历看,他应该是个只知道服从,注重执行的人,自己没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到哪里,都是那种让领导特放心的人。曹参在全国解放后被分配到齐国做相国,和周昌一样,辅佐分封到各地的刘邦的儿子,曹参、周昌都是家臣,刘邦用起来放心。
曹参做相国,刘邦有遗命,萧何也有临终推荐,前任推荐后任,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应该说是优良的传统,特别是宰相级别的,国君任命新相要听听老相的意见,没有坏处。
读小说《张之洞》,言其将亡之际,小醇王到病榻前问安,张之洞本期望醇王能够像汉初君臣一样,咨问一下“谁将代之?”,不料醇王草包一个,压根不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古训,不理会张之洞一肚子的安国大计,像普通的探病的晚辈一样,问问饮食,便飘然而去,气得张老爷子老泪横流。
曹参继承相位看上去是众望所归,他上任以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天天忙着喝酒打牌。
这就是传说中的“萧规曹随”。
仔细阅读历史文本,还是有东西可聊:
一、曹参在选择干部时,喜欢木讷老实厚重的人,爱给人上纲上线的,贪求声名的,都让下岗。这一条要是真的做到了,干部作风问题应该说解决得不错,大家干实的,不玩虚的,官场内部省事不说,关键给老百姓省钱。官场只要好大喜功,折腾起来就不会消停,往好了说,大家都想做出点政绩,政绩工程要花钱啊,税收增长幅度再大,也不够用,我们知道政绩工程,多半是贪渎工程。
二、“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什么意思?除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其他的小官来了,不谈工作,只喝酒。说明曹参善于删繁就简,管理宽度适当,只管该管的人,其他人则通过喝酒来考察一下,酒品即人品嘛,一边喝酒,一边选择后备人才,曹哥哥做的确实是宰相的作业。
孝惠帝也不是像书上说的一点事也不管,这不,对相国曹参不好好上班也有意见。
曹参问新皇帝:“您看,您和您老爹谁牛?”回答:“老爹最牛,吾不如也。”
曹参又问:“您看我和萧何伯伯谁牛?”回答:“好像是萧何伯伯牛哦。”
曹参说:“这就对了,他们都牛人,我们按他们的办法做就是,用不着折腾。”
前任前辈的方针政策,我们变与不变,这要因时处置。“凡是派”固然不对,“三把火”也未必就好。中国的官僚体制保守僵化,但搞政治却喜欢动荡不安,喜欢折腾,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政坛本无事,好事者天天要与时俱进,也挺烦人。好举新政,骨子里还是不尊重前任的工作,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推倒前面的,树立不起自己的,自私作怪。
老子曾经曰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搞政治就像煎鱼,假如煎黄一面需要10分钟,一分钟不能翻,两分钟不能翻,八分、九分都不能翻,到10钟再翻。如此,20分钟煎一条黄花鱼。中国政治,两分钟换一个掌勺的,一上来,不管到什么程度,就知道翻,一来二去,鱼都烂了,都煎不到焦黄的境界,而时间可能总共已经花了30、40分钟。
治理大国,是积极有为好,还是清静无为好,确实是政治哲学的大课题。从各国的政治看,激进改革派和极端保守派执乎两端,如何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黑与白之间寻找到恰当的灰度,是大国宰相的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总理成天忙在具体事务中,不消停带领人民打完这个攻坚战,再打那个攻坚战,恐非国民之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