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51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3-25 20:00:10
【一九四】新君磨合期
(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陈平谢病。上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资治通鉴》卷十三 汉纪五
刘恒即位,是为孝文皇帝。后世称汉文帝,史家对他评价很高,直追鸟生鱼汤,是好皇帝,不是差劲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淘换个好皇帝不容易啊。
汉文帝是好皇帝,原因我愿意总结成这样的:因为他是被推举上台,说得再夸张一点,是民主评议民主选举的,所以他才是好皇帝。靠打天下做上皇帝的,没有朱元璋就没有大明朝,肯定是老子天下第一,靠投胎正确做上皇帝的,天下第一肯定是老子,君权神授,老子第一,绝对牛逼,视臣属如草芥,待百姓如刍狗,所以,出现个说人话办人事的皇帝,我们真得感激涕零,谢谢老天爷。
汉文帝执政的合法性虽被确认,但心下不免惴惴,加之本人没有骄逸性格,所以对待大臣优礼有加。
新君登基,特别是像汉文帝是在这种情形下登基,君臣相处,一定有个特别的磨合期。陈平这个老滑头,把磨合责任交给了老粗周勃。“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我们不能就此说老周没有涵养,人嘛,到了这个份上,还能夹住尾巴,那他就不是人,也不是妖,而是人妖。
老周只要不是人妖,君臣之间就有毛刺了,怎么磨合?
这时,强人袁盎上场了。
袁盎的老爹“故为群盗”,估计和刘邦差不多,老流氓一个。袁盎曾经在吕禄门下做舍人,这么强的一个人,不能护主。按说他是吕党的残余,但是哥哥在朝廷做官,他被推荐做了中郎。当时的官员要么是军功世袭,将军的儿子做将军,要么是举荐,举荐肯定是在小圈子里进行,中组部再异想天开,也不会举荐锐圆哥哥。
袁盎这个人,不好定评。眼睛毒,嘴巴刁,胆子大。正用是正人,邪用是邪人。以才智逞于世,有点战国士人风度。
袁盎对文帝说:“粉碎四人帮,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胜利,当时正好老周担任军委秘书长,该着他立功。灭吕党的功劳不能记在一个人身上,应该归功于集体。老周这个同志,现在有点骄傲啊,把高皇帝戒骄戒躁的教导忘得差不多了。您现在是绝对正宗如假包换的大汉天子,对老同志们不能太谦恭了,每天下课,你老用一种常情而感激的目光送他出去,这样会娇惯坏他的,不利于他们老干部保持晚节。”
皇上一听,对啊!着啊!就这么的了!
袁盎的话,是一个极有力量的楔子,在政治生活中,这样的楔子楔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裂痕。挑拨离间,只是挑拨而已,哪有往里砸个楔子劲大。
我们看看王夫子怎么评说这件事。
“诚以安君之谓忠,直以正友之谓信,忠信为周。君子周而上下睦,天下宁矣。周勃平诸吕,迎立文帝,而有德色;非有罔上行私之慝也,不学无术而忘其骄耳。袁盎与俱北面事君,尊卑虽殊,固有同寅之义;规而正之,勃岂遽怙而不改。藉其不改而后廷折之,勃过不揜而文帝之情亦释矣。乃弗规弗折而告文帝曰:“丞相骄,陛下谦让,臣主失德。”斯言出而衅忌生,勃之祸早伏而不可解,险矣哉!
“帝之谦,非失德也,尊有功而礼大臣,亦何非太甲、成王之盛心;而导之以猜刻,此之谓不忠。谅其心之无他,弗与规正,而行其谗间,此之谓不信。盎之险詖,推刃晁错而夺之权,于勃先之矣。小人之可畏如此夫!
“乃抑有奸不如盎者,浅而躁,褊迫而不知大体,击于目即腾于口,贻祸臣主,追悔而弗及,非盎类而害与盎等。故人主之宜远躁人,犹其远奸人也。则亲亲尊贤之道,其全矣乎!”
王夫子认为袁盎的做法不符合君子之道。正确的做法是袁盎应该先去提醒周勃,如果周勃不改,再提醒文帝不迟。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王夫子认为袁盎的话会导人向恶,教皇帝学坏。皇帝有礼貌多好啊,非要教得他心存猜刻。
老王是明朝人,明朝的皇帝天生几乎个个天生猜刻,老王深有感触,故而发此喟叹。
第三,袁盎还属于深刻持重的小人,如果是遇上浮躁的小人,到处钉楔子,国家的政治一定会到处走风漏气。
我以为,王夫子讲的第二点,值得探讨一下。皇帝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好品行的人?或者说,本来品行好的人一做皇帝以后,为什么就变得残酷暴虐?文帝本是生性谦和的人,为什么也很快在端起了架子?只是因为身边有袁盎这样的人吗?
强权政治的核心秘密其实可以由此看出。权力,权力,只有权力才是这一切的源由。权力来自于强力,甚至暴力,所谓强权政治,强而后有权。夺取政权要暴力,要刀刀见血,维护政权也是如此,权力就像一块肥肉,不论是豺狗还是狮子,享有它的时候,必须用防范周边出现的争夺者。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的目光,终会修炼成虎视眈眈。只要有利于权力稳定,皇上什么都会做,都愿意去做。至于有没有一个叫袁盎的在旁边提醒,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人们常说,权力是腐蚀剂,可以让一个人腐败堕落。我认为,权力甚至是一套模具,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当然是一个冷血的人,不管他以前多么品行优良。
我不知道现在民选的最高领导人,会不会变得猜刻,甚至残酷,反正专制制度下的皇帝,一般都会这么变。
日期:2007-3-29 18:41:14
【一九五】立嗣必子从来远
(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春,正月,有司请蚤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吴王,兄也;淮南王,弟也,岂不豫哉?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馀岁,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平天下为太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子启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资治通鉴》卷十三 汉纪五
刘邦死了以后,孝惠继位,但实权在老妈手里,他也就借坡下驴,以喝酒泡妞为业了。
什么事都有上来龙去脉,干什么都讲究师承和传统,革命战士上岗,要唱一首歌,《接过雷锋的枪》,李铁梅也知道,“家传的红灯有一盏”,有了红灯才能和柏山上的磨刀叔叔接上头。刘恒同学做了皇帝,却说不清楚自己是从哪位手里接过革命的班,刘恒肯定问过自己,我是谁的继承人?老爹?老哥?是吕阿姨?还是自己的侄子刘弘?可是这个侄子已经被开除“刘籍”,从法律角度讲,不是自己的亲侄子了。干革命就是这样,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把反亲为仇。
因为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从哪里来,所以当“有司”奏请立太子,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到哪里去的时候,汉文帝刘恒先生有些不适应,来者尚不知,去者何足问。
有司,就是有关部门,到底具体是哪个部门?哪些人?该略写和时候就要略写,不要以为用“有关部门”作搪塞是今天的发明,文明古国,该有的我们早就有了。
有关部门打报告请皇帝把权力归于谁说清楚,刘恒同学是个老实人:“我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天上掉下个馅饼砸在了我的头上,害得我用掉了一瓶去油洗发水,这家伙一不小心就做了皇上,我没有能力找到一个有圣德的哥哥把天下到至尊的皇权禅让给他也就罢了,自私能够把权力就这样私授给自己的儿子,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有关部门听了,感动得眼泪哗哗地,他们哽咽着继续奏道:“皇帝的权力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套说词有些老了哦)。这么说吧,您现在得到的权力就好像是您的老爹买了巨额人寿保险以后,保险公司赔付的巨款,受益人排序排到您这儿了,就是您的,您得赶紧着把下一轮的受益人说清楚,要不,$#$%$^&*^#,这笔巨款就成了天下大乱的始因。”
刘恒同学还是缺少独霸的自信:“那个……,我叔叔楚王、我哥吴王、我弟淮南王,就没……没份了?”
“没份了!皇帝的权力就像国有企业一样,百分百国家控股,一股独大,一元化领导,一把手当家,一人说了算。股份制七嘴八舌,那不符合以前、现在以及将来的中国国情。”
“哦,既然如此。天下的责任我们父子就一肩挑了。”
刘恒可能是最后一个对独掌大权并传之后人感到不安的人,这样的人后来就绝种了。
“立嗣必子”否定了“兄终弟及”,春秋时,吴国曾经试图实践“兄终弟及”国君轮流做的的制度,大哥翘了传二弟,二弟翘了传三弟,三弟翘了再传大哥的儿子……,依此类推,据说这样做更符合圣人的教导。圣人的教导都很玄,咱们且不说,二哥或三哥不按排序操作,直接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兄弟们健康状态都很良好,临到末了,九十的传给八十的,八十的传给七十的,也影响干部队伍年轻化啊。
立嗣必子是小循环,兄终弟及是大循环,小循环最后得到了确立,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有大循环出现,这样客观上排除了很多皇帝的继承人,对维护稳定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观念的确立,一是符合人性,因为人性是自私的,兄弟再亲亲不过儿子,这是人之常情,非要最好的东西传给兄弟而不能传给儿子,违背人性,违背常情,违背人性和常情,肯定会出问题。现在的英国国王,也是立嗣先子,无子的情况下,兄弟姐妹才有机会。立嗣必子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我刚才讲过的,排除了不必要的候选人,把事情适当地简单化了。
景帝时,窦太后因为疼爱小儿子梁王,曾逼迫景帝也玩一次兄终弟及的游戏,景帝不好正面反对,但是袁盎等极力反对,我们由此看到大循环让位给小循环的必然性。
兄终弟及在大宋朝演过一回,有“斧声烛影”,还有个什么“金匮之盟”,弟弟接过哥哥的枪,是因为他们的老妈借鉴了前朝的历史经验。问题是弟弟赵光义接过枪后,他的弟弟以及他的哥哥的儿子们身体都不争气,不能按游戏的导演杜太后设计继续进行,赵光义只好把皇冠不客气地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再后来,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即使皇帝没有子嗣,也不玩“兄终弟及”了,而是在子侄里为大行皇帝选立嗣子,继承皇位,到了清朝,特别是康乾之后,君主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所以,慈禧不为同治立子,而立光绪(尽管她是让光绪以儿子身份继续咸丰的而不是以兄弟身份继续同治的大统),但这还是不符合久已形成的历史观念,遭到了当时以及后来的正统派的诟骂。
兄终弟及的正当性,在后世一步步削弱,甚至被污名化。《哈姆雷特》以及它的仿制品《夜宴》都在批判叔叔侵占侄儿权力的行为。还有《狮子王》,这样的动画片影响更大,小孩子都会被潜移默化。
王是要儿子来做的。立子必嗣从来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