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
第34节

作者: tqzr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3-18 16:37:05
  “礼”的好处说了那么多,但守“礼”是不是一定能达到以上效果?见面送个礼物,谦逊一下,大家就能成朋友?那也未必!所以,周公想到了用音乐陶冶大家的情操。我前面把“礼”比喻成为一颗种在人心的种子,那“乐”就是肥料和养分,呵护“礼”在人的内心茁壮成长。
  “乐”如何呵护“礼”呢?
  周公认为,听什么音乐反映人的心理。比如一个人,每天喜欢听《小苹果》、《洗刷刷洗刷刷》,他的内心应该是诙谐轻松的。喜欢听《命运》,他的内心应该是矛盾的,喜欢听《月光奏鸣曲》的人,内心一定是宁静的。反过来,音乐又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比如你听《兔子舞》肯定就要想要起来蹦蹦嚓的感觉,听《摇篮曲》,真就有想入睡的感觉。所以,周公对士大夫听流行歌曲持批判态度:俗乐要么轻快、活泼地表现奔放的情感,要么幽怨缠绵的表达忧伤的情感,听这样音乐的人,肯定注重生活享受和情感抒发,而缺乏对人生和国家大事的理性思考。普通百姓听一听倒也罢了,士大夫听这种曲子,那是要坏大事的。

  于是,周公亲自谱写雅乐,用作感化教育士大夫。据说周公谱写的雅乐非常多,部分收录在《诗经》里。基本是一套“礼”,就有一套相应的乐(也有说多数不是周公所作)。这个等于是形式和内在的双重教育,你认真施行繁杂礼节的同时,让音乐来点燃你内心相应的情感。这样你会慢慢认识到“礼”只是你表达内心素养的一种形式,只有内心真正的谦恭,尊重,“礼”才变得有意义。
  礼和乐相配合,看起来已经很完美。但问题来了,种下种子,中间认真施肥,是不是一定结出丰硕的果实?会不会种出坏果子呢?无论你问哪一位农民伯伯,他都会告诉你,再丰满的麦穗,也会有稗子(空壳),再茁壮的大树也有坏果。同理,同样受到教化的人,不都能变成谦谦君子。如果,有人敏顽不灵该如何办呢?周公说,那就要用到“法”了,冥顽不灵的就要修理!但是“法”一定要谨慎的用,还是要把教育放到第一位。这种治国理念,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是先进的。

  但是,但是,但是……看似完美的社会政治理论,却没能真正支撑起西周王朝的大厦。礼乐制度于周公去世几十年之后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一直到东周完全崩塌。这是又为什么?
  问题一,坚持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熏陶会是怎样的结果?先拿雅乐举例吧,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这样跟我说,小时候,父亲爱用红歌来熏陶她,长大以后突然听到张信哲的通俗歌曲,立即奉若天籁,从此厌恶听红歌。这个例子虽然有点偏激,但道理真是这样,如果让你天天只听《义勇军进行曲》,听《团结就是力量》,你偶然听到《两只蝴蝶》就会产生共鸣了,尽管这首歌俗到骨子里,但是流行歌有其广大的生存空间,正是因为他简单直白抒发人类基本情感,容易引起人内心的共鸣。我实在很难想象哪种仪式或音乐能抑制青年男女自然萌发的爱情。所以,只听雅乐的贵族,一不小心听到了俗乐,内心会不会有躁动呢?

  再举一个吃东西的例子。我以前很不喜欢自己女儿吃零食,所有妈妈的常识嘛,零食不健康!这时候我有一个做教师的好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她朋友的故事,她说那位妈妈坚持很有耐心地告诉孩子零食不可以吃,儿子很乖,真的不吃零食。结果有一次,她的儿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位小朋友吃零食的时候掉了一块,她儿子眼疾手快的冲过去,捡起零食塞进嘴里,直接吞下去了。从此我很有感悟,告诉女儿零食不健康,却不绝对禁止吃零食。

  人因为能够抑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和动物区别开了。但如果人能够完全控制欲望,那就将加入“神”的行列,或者“神经”的行列。
  问题二,制定规矩的人,是不是就能坚守自己制定的规矩?拿我自己举例,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设立过很多规矩,也经常希望自己做表率来守住规矩。我告诉女儿,吃烧烤对身体很不好,但有时候嘴馋了,没有女儿在的时候,我自己就偷偷跑去吃点。我告诉女儿,坚持学习会受用一生,我仍会整夜偷偷追肥皂剧,在此向我的宝贝闺女表示抱歉。在此坦白自己的罪过是想说明吗,制定法规的人,不见得不犯法,尤其是,有权利制定规矩的人,因为不存在接受监督的顾虑更有机会违背规矩。

  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是一样,周公站在君主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而最先抛弃规矩正是周王朝的君主。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法”吗?唉,我只能解释“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就是混君主们所要守的“法”。
  其实关于礼乐制度,个人还有一些感悟,但絮絮叨叨说下去,此章就太长了。想要总结的是,西周礼乐制度最后坍塌,并不是因为“礼乐”不好,直至今天,用“礼乐”来教育孩子,用道德来规范的社会,仍是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但是,“礼”不能压制人性,就比如,后世儒家学者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嫂嫂掉进河里,做小叔子的能不能救?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不救嫂嫂的小叔子,要么是脑子坏了,要么是心肠坏了。“礼”也不能高于人权,因为年龄,身份,血缘,我们需要确定“礼”的尊者,我们要真心对他们表示尊重,但并不代表尊者是这个社会的权威,有权利剥夺我们的话语权。

  对于我这番见解,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古人,这句话很对,但我想修改一下,我们只是不能用现代的人观点去要求古人。因为,如果历史对今天没有任何指导作用,那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呢?
  西周的礼乐制度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后来的学者孔子,一心想要恢复这套制度,所以研习周公的著作和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这是后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