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第57节作者:
锐圆 日期:2007-4-9 20:35:46
【二〇六】痛哭流涕为君王
(太宗孝文皇帝五年 公元前175年)
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 汉纪六
贾谊是河南洛阳人,见识高远,是个有见地的政治家,而且文采非常好,太有才了。像小贾这样的少年英才,不遭人嫉妒似乎不可能。能受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贾谊遭人嫉恨是很自然事情,以文帝之贤,不能用之,足见专制体制,一切都在逆淘汰,好皇帝要变坏,几十年一遇的英才,也会变成烂白菜。
司马迁在《史记》把贾谊和屈原合为一传,两人有相似之处,都是忠于官家,都是怀才不遇,都是文采斐然,但我更喜欢贾谊,不甚喜欢屈原,屈原怨妇情结太重。贾谊之才,不止于文才,而是政治上的才具。政治家有的有行动能力,但可能没有见识;有的没有行动能力或者做事的平台,但是见识在,所谓远见卓识,是大政治家必须具备的。
贾谊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今天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看到,司马光在《通鉴》里,长篇引用了贾谊的《陈政事疏》,“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古文有底子的人,这几句话都应该很耳熟。
虽然看长篇的奏议不免枯燥,但是,贾谊的政论文非同腐儒的可与比拟。《陈政事疏》很长,约八千字,《通鉴》在引用时做了删节,这篇文章情真意切不说,关键是把文帝时代国家面临的困难和危机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具有国情咨文和国家战略的功用。
可为痛哭者一,帝国第一隐忧也,也就是封建问题。这个题目我们聊过很多,我们讨论都是事后诸葛亮,有景时代的七国之乱,有西晋时代的八王之乱,甚至有明朝燕王之乱,有这么多乱的例子在彼,我们大可以讨伐封建的弊端。而在贾谊时代,吕党之所以被粉碎,文帝之所以能上台,不能说封建制没有发挥正面效果,文帝刚刚获取了封建制一笔丰厚的红利,贾谊当时就指出封建制有害无益,会危及帝国的统治,不能佩服他的远见卓识。这还不算,或许当时代的政治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晁错,亦对封建制提出质疑。但是,贾谊不仅看出了问题所在,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那就是渐次削弱。“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都是对人性、对天下形势切实的认知。贾谊有见识但没有做事的平台,晁错见识差一个档次,却有做事的平台,这就是见识与事功的乖离之处。贾谊提出的“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就是后来的推恩令的核心内容。可惜其价值是在在七王之乱以后才被认识到。
日期:2007-4-12 14:22:03
【二〇七】罪至可杀不可辱
(引文同上)
如果要挑贾谊同学写文章的毛病,他讲的“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中“一”、“二”、“六”应该是数量,不是序数。实际上“可为痛哭者一”,说的是第一件事,也是一件事,就是帝国的心腹之患;“可为流涕者二”,也是序数,说的是第二件事,而不是两件事,第二件事是帝国的外部压力,匈奴的骚扰。至于“可为长太息者六”,他自己点明的,只有“三件事”,如果按曾国藩做的文章结构分析,可为长太息者实指五件事,在我看来,有四层意思。
一是风俗奢糜,民用匮乏;二是道德不彰,教化不兴;三、教育太子,勿蹈秦辙;四、刑罚太重,挫辱大臣。核心的东西,还是要摒弃法家的刑罚思想,同时清除黄老的精神污染,推进儒家的仁义道德。看似陈辞滥调,在当时,这是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事。从孙叔通的制订礼仪,到贾谊提倡教化,再到董仲舒独尊儒术,贾谊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儒家这一套,到今天已经结构、体系、内容等非常复杂了,各个时代都对儒家的体系进入了与时俱进的补充和发挥,也塞进了不少私货,儒家的原教旨是什么?现在还有争论,经典在焉,解释经典成了理不清的文字官司。于丹对论语有心得,马上有人叫停,说她讲的不对,问题是谁又能讲的对呢?但是,不管怎么说,儒家的这一套,确实对专制独裁有帮助,适合做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这个话题暂且按下不提,待读到武帝时再慢慢道来。
儒家的思想里,有一些人文关怀的东西。孔子讲:“士可杀而不可辱”,贾谊讲:“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
“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我们过去都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个不公平,是阶级压迫。所以,要求刑亦上大夫。其实,后世需要努力的,不是把施之于庶民的刑罚公平到大夫阶级那里,而是把刑不上大夫推广到刑不上庶民。
反对酷刑,让罪犯文明死,甚至消除死刑,这都是现代的文明观念。伊拉克特别法庭对萨达姆实施绞刑,录像泄漏后,遭到批评,就是这种观念渐成普世价值。
过去,我们处置刑事犯罪,要开公审大会,死刑犯要插亡命旗,上书“现行反革命XXX”或“杀人犯XXX”,名字都要打外红×,至于小偷小摸,男女关系,搞不好也要挂牌游街,当时,没有人觉得这样不合适。记得每次开公审大会,我当时读小学,全校学生都在集中参加,站在公审大会台上的罪犯们,会成为小县城里一个时期的公众话题,城里弥漫有一种狂欢的气氛。
贾谊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文帝的回应,后来,再处理舅舅薄昭时,文帝没有直接把他直接下大狱,而是劝其自杀。再后来,有缇萦救父,减除肉刑,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开始前进。只是这种进步,不能持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